论眼科影像学在眼科癌症诊断中的作用

时间:2022-03-29 08:12:07

论眼科影像学在眼科癌症诊断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眼科影像学检查特点及其在脉络膜转移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13例15眼老年脉络膜转移癌的眼科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包括眼A/B超、FFA及ICGA、CT、 MRI、OCT检查。结果 FFA表现早期不显荧光,而后逐渐显现斑点状荧光,晚期荧光增强融合呈斑驳样。ICGA早期呈弱荧光,而后出现弱的荧光斑点。脉络膜转移癌的A超扫描为中等到高的反射,内部结构不规则。B超显示为扁平隆起的病灶,常有病灶周围视网膜隆起。CT显示球壁扁平状隆起肿块或限局性增厚,MRI显示肿块T1W呈高于玻璃体的中高信号,T2W为低信号。OCT表现为病灶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结论 眼科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FFA、ICGA、眼A/B超的意义较大,FFA检查在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肿瘤转移;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患者寿命的延长以及眼科疾病诊断技术的进步,老年脉络膜转移癌(choroidal metastasis,CM)患者较以往大大增加。部分CM患者眼部转移癌出现于原发肿瘤确诊之前,易被误诊或漏诊。眼科影像学检查,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超声波检查、CT、MRI、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已应用于临床CM的检查中。本文对13例15只眼老年CM患者的眼科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女8例,男5例。年龄60~73岁,平均(66.5±6.2)岁。双眼2例,单眼11例,其中右眼7例,左眼4例。视物遮挡伴视力下降12眼,眼红、眼胀伴视物不清2眼,视力丧失1眼。视力:0.1~0.5 者6眼,0.6~1.0者3眼,0.01~0.05者3眼,手动/眼前者2眼,无光感1眼。源于乳腺癌6例,肺癌5例(1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肝癌1例(男性),甲状腺癌1例(女性)。乳腺癌、肝癌、甲状腺癌患者,手术证实原发肿瘤的来源。4例源于肺癌患者,于入院后查出原发肿瘤。

1.2 方法 对所有病例进行包括A/B超声、FFA及ICGA、CT、MRI、OCT在内的检查。

二、结 果

2.1 眼底检查 视网膜广泛脱离高度隆起者3例,下方视网膜呈球形脱离1例,视周围视网膜青灰色隆起伴视水肿2例,眼底后极部或接近后极部呈边界不清的圆形扁平隆起7例。

2.2 辅助检查 7例患者行FFA检查,表现为肿物部位早期不显荧光,而后逐渐显现斑点状荧光,晚期呈斑驳样荧光,有的病例肿物有一弱荧光环。4例行ICGA检查,早期呈弱荧光,而后出现弱的荧光斑点,晚期肿物边缘可见一强荧光边(图2)。全部病例均行A/B超检查,A超显示脉络膜转移癌的内反射为中等到高,内部结构不规则。B超表现为球壁实性回声光团,密度较均匀。视网膜高度隆起4例,肿物周围网膜轻度隆起8例,1例眼底球壁不均匀明显增厚。

6例患者行MRI检查,表现为球壁限局性增厚或隆起,T1W呈高于玻璃体的中高信号,T2W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瘤体显著强化。全部病例均行眶CT检查,12例CT表现为眼球后极部扁平状隆起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欠清。1例表现为眼环略增厚。2例患者行OCT检查,表现为病灶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因网膜隆起较高,下方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信号明显衰减。

三、讨 论

脉络膜是肿瘤眼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CM原发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肾癌等,其中主要为乳腺癌和肺癌,而肺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正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代眼科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助于对CM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

脉络膜转移癌具有特征性的FFA及ICGA表现,对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由于脉络膜转移癌病理组成以细胞为主,含少量间质和血管,所以FFA早期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荧光,而后在低荧光区内出现斑点状强荧光,晚期荧光渗漏融合呈斑驳样,ICGA表现与FFA相似。Harino等研究显示ICGA结合FFA检查能对肿瘤的特征进行更准确的判断,与FFA相比,ICGA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和大小,对于肿瘤周围有继发视网膜脱落的病例较FFA更有价值,FFA则对于肿瘤表面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异常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本组患者有7例行FFA,4例行ICGA。FFA表现为早期不显荧光,而后在低荧光区内出现斑点状强荧光,晚期荧光渗漏融合呈斑驳样,中央部分荧光较强,有一弱荧光环。ICGA表现与FFA相似,荧光出现较晚,有时可见一强荧光边,中心部分呈弱的不均匀荧光。2例经FFA检查发现对侧眼小病灶,而眼底检查未发现特异改变,提示FFA检查在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上有重要意义。

CM的眼A/B超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其他脉络膜肿瘤相鉴别。A超扫描为中等到高的反射,内部结构不规则。B超显示为扁平隆起的病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与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相比,CM的超声图像中肿瘤高度与基地宽度的比值较小,而反射强度却明显高于脉黑。本组1例病例,眼部病灶小,B超仅表现为脉络膜的限局增厚,没有典型隆起的肿块,该病例需要排除后巩膜炎或葡萄膜炎的可能。根据超声波检查高度怀疑脉络膜转移癌者,需仔细进行全面体检,结合FFA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CT、MRI可了解肿瘤部位、大小,对CM的诊断没有确认意义。CT表现为眼球后极部扁平状局限性增厚,肿块均匀等高密度,边界欠清。有些病例早期肿瘤呈扁平生长,CT仅表现为眼环略增厚,没有明显肿块。可疑病例需结合FFA和B超等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并做周身排查明确诊断。MRI表现为T1W呈高于玻璃体的中高信号,T2W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瘤体显著强化。MRI可检查转移癌是否侵入视和巩膜。

由于CM患者常伴有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因扫描深度所限,难以显示肿瘤的特征。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呈低反射区,因视网膜下液的存在使神经上皮层向前移位,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增厚,呈高反射信号。有时伴有视网膜层间劈裂,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内的低反射区。化疗后,OCT显示浆液性网脱改善,病灶的范围减小,视网膜恢复正常的结构。本组2例病人行OCT检查,表现为病灶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因网膜隆起较高,下方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信号明显衰减。本组病例较少,CM的OCT特征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

老年患者因肿瘤症状常被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老年性疾病所掩盖,往往忽视对肿瘤疾病的检查。对于有眼部症状的老年患者进行系统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怀疑CM者进行全身排查,及时确定肿瘤原发病灶并进行治疗,对于提高老年CM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237.

2 张 薇,项永兵,刘振伟,等.1973年~1999年上海市区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9):7014.

3 王光璐,张 风,孟淑敏,等.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血管造影〔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2):925.

上一篇: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下一篇:探析早期胃癌的诊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