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设计策略及实践

时间:2022-03-29 07:49:14

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设计策略及实践

【摘要】城市发展方式对城际型道路景观设计理念提出全新要求。本文从空间一体化角度出发,提出“模块化组合”的道路景观设计策略,并应用到具体设计实践中。

【关键词】山水型城际道路;模块化;设计导则

近年来,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互联网信息化进程日趋普及,城市发展方式也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以往那种“摊大饼”式的扩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于是,以大带小、共谋发展,构建“网络化都市圈”,逐渐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而要将大城市与周边小城市联系起来,除了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之外,城际道路也负担起重要的纽带功能。

传统概念中,城际道路给人的印象仅仅是承担交通物流等基本功能,对于其设计要求只需“通、畅”而已,其外在景观品质往往被忽视;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城市更新实践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际道路不仅要“通、畅”,而且要“优、美”。现代化的道路形象和功能不仅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成为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成为吸引企业进驻开发的有效渠道。此种类型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着眼点不再仅仅是道路本身,而应扩展到道路周边总体环境品质的打造上。因此,设计理念需要有一次全方位的更新。

1 城际道路周边环境要素分析及对策

与城市型道路周边环境属性不同的是,城际型道路周边环境主要表现为以自然要素为主、人工要素为辅的特点。

自然要素主要有:山体,水体,农田,森林,等等。人工要素主要有:村庄,住宅区,工厂,学校,加油站,高压线塔,文物古迹等等。

基于目前中国村镇建设粗放式特点,一般说来,自然要素主要体现为积极性倾向,如:形态优美的山体轮廓线,碧绿葱的农田景观(比较例外的是,某些地区山体被破坏形成的岩石不良景观);而人工要素多体现为消极性倾向,如:设计简陋的村舍、工厂,外观突兀的加油站、高压线塔等。

对此,道路空间设计处理一般原则是:扬长避短。即突出自然性要素,而弱化人工性要素。当然,在局部空间的处理上,可适当凸显形态较为完整的人工要素,如:经过精心设计的别墅区、住宅区,文物古迹等,以彰显现代城市文明。

因此,以自然性要素为主体构架的“山水型城际空间”就成为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考虑对象。特别是对于南方丘陵地区,这种类型的城际空间俯拾皆是,其设计研究亦成为重要课题。

2 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基本特征

在城市环境中,人们认识城市是通过街道两侧连续的建筑,感受的是线性的人工环境;而在城际环境中,人们对所趋往的城市的认识往往是在运动状态下通过周边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获得区位认知。特别是对于景观基质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的城际空间而言,如何对道路线型组织、视线处理、植被疏密、色彩变化甚至建筑进退关系的统筹安排,对于营造入城口形象、展示城市文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在这里,人们感受更深的是城市自然人工融为一体的空间环境。

山水型城际道路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而赋予景观更多的魅力:道路空间的多层次产生景观的多层次;道路视线的多变与视域的开合产生景观的多变;道路周边的山体、水面等变化,产生丰富多变的平面布局和断面形式。[1]视景特征表现为全方位,多维性。这就对道路景观设计手法提出更高要求。

3 传统道路设计手法简析

由于道路景观空间为线状空间,且观赏视线兼顾慢行和快速交通两种形态,因此,传统道路景观设计手法一般采取“节点+标准段“的手法进行组织。具体说来,就是在道路交叉口以及沿途重要功能区块设计景观节点,提供慢行观赏环境;而对道路两侧以及中央绿化带采取标准段的设计手法。标准段长度根据实际道路功能需求确定。这种手法简捷易行,可操作性强,往往为大多数景观设计师所热衷。

但这种手法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这种平涂式的标准段设计手法忽略了道路两侧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其“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思路常常导致道路景观和周边环境的脱节;其次,不断简单重复的景观元素容易导致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视觉疲劳,空间感的迷失。特别是对于慢行交通参与者而言,这种感受尤为突出。

而对于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而言,这种简单的处理手法对于挖掘道路两侧山水基质的内涵、使之融入道路景观空间殊为不利。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性,经常导致设计图纸无法顺利实施。

4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

如上所述,如果不采用道路标准段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动辄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道路景观设计来说,做到全路段非标准化设计,不仅工作量巨大,从道路景观对运动审美视角的要求来看,也容易导致意象混乱。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从空间一体化角度出发,采取折衷手段,既考虑到动态审美对道路景观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要求,同时兼顾具体景观环境基质对道路景观视线的影响,因地制宜,采用类型模块的处理手法,辅以设计导则,打造空间观感丰富、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山水型道路景观。

具体说来,就是对道路用地周边具代表性特征的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化整为零,形成类型化积木模块,在遵循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自由组合,兼顾道路具体形态的多样性,最终达到全路段多样化统一的设计目标。

针对此种设计手法容易导致各积木要素衔接处容易生硬、过渡不够自然的缺点,可采取两种策略:其一,衔接处采用景观节点方式进行过渡;其二,在类型段平面布局形态上即考虑与其他路段景观风格的自然过渡。

为保证设计构思、理念能够在后期施工中能够顺利实现,在设计方案时同时,制定文字结合图片形式的设计导则,以期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图索骥,使最终景观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决策难度。

5 实例解析――杭州富阳320国道景观规划设计

5.1 设计概述

320国道富阳段位于杭州西南部,富阳市东北部。本次设计的更新改造段(金家岭至原新桥立交段)全长约11.6公里,道路红线50米,两侧绿化带平均宽度20米,绿化用地46.4万平方米。它是联系杭州主城区和富阳市区的主要通道,是杭州网络化大都市布局的一条重要纽带。道路所在自然环境,即元代画家黄公望所绘《富春山居图》的蓝本。虽旖旎千年,往昔的竹亭茅舍早已换成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洋楼,但山还是那些山,水还似那片水。

在如此优美的、兼具山水特色和人文底蕴的自然环境中营造现代城际道路景观,必须处处小心、善待大自然的恩赐。因此,设计一开始就提出总体规划理念:山水画卷,绚舞富春。即将名画所描绘的意境物化,以山为背景,水为纽带,使道路的延伸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景观创作的过程伴随着一场真山真水的大型演出。同时,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植被景观、流线形的植物群落组合以及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品为载体,使景观道路宛如炫动彩带,配合群山起舞,诸水奔流,营造充满时代动感和休闲意味的道路景观,摩画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5.2 设计手法

以打造名画特色山水为诉求点,在总体统一的前提下,根据道路所处周边具体环境的不同,分别创造相应路段的绿化景观特色,统一中求变化,形成步移景异的绿色景观走廊。

320国道富阳段现状地形复杂。沿途总体背景为绵延不绝的山体,和路边随处可见的河塘水系。人文景观方面,主要有工厂、企事业单位、学校、村宅、加油站、农田、文物古迹等类型要素。

在对以上周边景观控制元素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分析、提炼之后,形成两个大类、十个小类的类型模块,对每一模块提出相应设计导则(表1),并对全路段进行积木式配置。

在设计导则的应用上,因为全路段山水型环境特征,以“背景型模块”(A型)为基调,辅以特征型模块(B型)。组合形式上强调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如A1+B3,代表“以山体为背景的工厂围墙出入口型道路”,等等。这样,从类型学角度出发,基本上覆盖了所有断面特征,使全路段设计成为可能。

5.3 节点设计

模块化道路景观设计的节点设置不仅是视觉节奏的需要,节点本身更成为模块之间自然过渡的重要媒介。通过景观节点的驻留转化,景观使用者可从一种模块形成的视觉场心理感受向另一种视觉场自然过渡。

320国道富阳段改造建成后道路时速为100公里/小时。根据动态景观视觉原理,将景观节点间距控制在大约100米左右。

在节点设计原则上,遵循“以自然为蓝本”的原则,尽量借自然背景以为创作元素,弱化设计感。

如在“富春山居”节点的设计上,根据现状良好的山体及水体条件,因形就势,适当点缀小体量亭廊建筑小品,彰显富阳闲适淡雅的文化底蕴,并契合“名画山水“的核心理念。本节点为地域性入城点,景观设计不以体量夸张的城标取胜,而重在氤氲的气质表达:入城如入画,融于山水间。

6 结语

以设计导则为先导、结合模块化组合手段的道路空间设计方法,实质是一种“非模块化模块”设计策略。这种手法不仅适用于山水型城际道路的景观设计,更可拓展应用于其它类型的道路空间设计。在生态优先、注重品质打造的城市设计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设计策略将为寻求一种面向未来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注释:

[1]陈灿:《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手法简析》.景观设计.2009年第1期.P49

参考文献:

[1][日]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陆伟,雷芸,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析大空间建筑的空间设计方法 下一篇:试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