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

时间:2022-03-29 06:02:28

立足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开展立足于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堂上,教师积极指导学生从朗读入手,领会文本;从语义入手,揣摩文本;从比较入手,品析文本;从其它方法入手,研习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进而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立足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策略的成功运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本细读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术语,最早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发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与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既有关联又有不同。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读者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对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文本僵化解读、浅表性解读、功利化解读等问题,以至于阅读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止步不前。因此,为提高阅读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加强立足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从朗读入手,领会文本。

朗读是细读文本,领悟文本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一篇课文时,过多的讲解,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而通过成功的朗读,把文本的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反复吟咏,文本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文章的辞与意也就显露出来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课堂上要明确朗读的要领,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在课堂上最常见的毛病是漏字、换字、错字,教师应在课堂要求学生朗读时高度集中注意力,逐字逐句地读,逐字逐句地理解。遇到不认识、把握不准的字词应及时查找工具书。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还要讲究节奏清晰,注意对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词序安排的理解,修辞佳妙的领悟。在朗读声里,学生心、口、脑与思维器官并用,读中悟,悟中读,在错落有致的文字的音韵节奏里,披文入情,体会文本的情思妙理。

其次,不同文本,朗读时应各有侧重。比如,朗读《钱塘湖春行》《紫藤萝瀑布》《散步》《变色龙》等诗歌、散文、小说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文本中的形象想象出来,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的立体画面。教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以声传情,对特别感人的语段反复读,用有声语言读出文字间蕴含的情感。朗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议论性文章应侧重感受文章中的逻辑关系,理清结构层次、文章脉络、主次详略等,读出清晰的文路、文气。

第三,课堂上,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听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等,灵活恰当的朗读形式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教学中,要以读出发,把朗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

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潜移默化的润泽中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从语义入手,揣摩文本。

细读文本,应从词语的语义入手。对语义的分析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字词的字面义,是字典里的准确、规范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字词的暗含义,暗含义一般包括字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具有丰富的情感信息,需要仔细推敲、琢磨。推敲揣摩词义的方法有多种:词语“删、增、调、补、换”,联想形象,追朔出处,同源比较分析,等等。长期反复推敲揣摩词义,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语言的敏感性。

文本中词语的意义与词典所诠释的意义,既不能完全脱离,又不能完全等同。揣摩词语可联系文章的整体,理解词语所处的特定环境,体会词语蕴涵的情感、趣味与深刻含义。例如七年级莫怀戚的《散步》写的是一家四口在初春到田野里散步的故事,文章写得平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可那份情须认真揣摩。文章最后一段“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世界”一词,词典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联系具体语境来看,这对中年夫妇,面对散步时遇到分歧的情况下,选择走小路,此时背上老的,小的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的一切,他们内心世界的全部。作为中年一代人,他们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因此,他们“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处“世界”一词属于大词小用,品析揣摩中年夫妇的“世界”时,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美满家庭的画面,洋溢着孝敬娘亲的真情,浓郁的亲子之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获得字、词、句的领会,进而把握文本的整体。

三.从比较入手,品析文本。

细读文本,可以通过比较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邃的思想以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教学中可比较的内容相当宽泛,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文章的风格流派,文章材料的选择剪裁等。

教学时可以采用纵向比较的方式,纵向比较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例如,教学九年级《孔乙己》一文,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排”,还要注意“摸”。启发学生辨析“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为何此处作者要把“排”改易为“摸”?“排”刻画出孔乙己冒充斯文的穷酸相;而腿被打折后,盘着两腿,他已经够不着柜台台面,无法“排”了,只能“摸出”。“排”与“摸”两个词同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付酒钱的动作,写出了孔乙己处境的变化,刻画了孔乙己精神世界被摧毁的悲惨境况。

教学时还可以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横向比较是对同一时期的同一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如学习《孤独之旅》时,引导学生与《孤独与蚕的联想》比较,认识同是写有关孤独的文章,但题材、写法、语言等均不同。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就会更好地品析文本,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课堂上,学生通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思维的广度有所训练,对文本的特征认识才更清晰。

四.从其它方法入手,研习文本。

教师还可以运用还原、体验、评点等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文本细读。其中“还原法”由孙绍振先生的《如是解读文本》一书中提出,“还原法”又细分为“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课堂运用何种“还原法”得依据不同的文本。小说阅读教学时,要从人物身上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变色龙》中的奥楚蔑若夫,他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上态度不断变化,如果把他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在情感逻辑上进行分析,常理下,一个人会在众目睽睽下不停变化吗?结合他不断穿脱大衣的细节,揣摩他的内心。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就可理出人物的矛盾之处,并进而分析他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总之,课堂上教师选择立足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慢慢读,慢慢品。若将各种策略应用得法,会解决阅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有所提升,以达到使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文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自主学习与课外阅读延伸的策略 下一篇: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