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2-03-29 05:03:03

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

摘 要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对偶婚的状态,也是较早将自己的婚俗文化记录在案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婚仪“六礼”便基本确立并被后代所延续。所谓“六礼”,即《仪礼》和《礼记》中所记载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皆在婚礼前举行。在先秦时期,“六礼”已肇其端,两汉时期,“六礼”因儒学而大兴。

关键词 六礼 先秦 两汉

一、 先秦时期:六礼已肇其端

古礼中,婚姻礼仪主要以大婚之日的典礼为界,被分为两大部分。婚礼之前的礼仪被统称为“六礼”,涵盖了从议婚到定婚的全部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有关“六礼”的内容,最早见于《仪礼》和《礼记》中。《仪礼・士昏礼》中记载了六礼实施的具体步骤,如“问名”一节:“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礼记・昏义》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可以互为参考:“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

按照古文经学的看法,《仪礼》始创于西周时期,如果按此推断,“六礼”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基本形成。对于这个观点,陈顾远先生在《中国婚姻史》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记载并作出了相同论断。《诗经・大雅・大明》第五章中记载了周文王始造周行亲迎礼的情况,所谓“大邦有子,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个环节,即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以表谨慎庄重。由此来看,至少在周文王时代,“六礼”便已显雏形。

按《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的记载,周天子聘女时已经完备了六礼的步骤以及相对详细的实施细节:“周制天子聘女,以嘉礼亲男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备而成婚。”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礼致中国,“问名”一礼颇为重要。“问名”的目的最主要的在于同姓不婚。关于同姓不婚,先秦很多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礼记・大传》称:“同姓从宗,合族属……婚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姓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礼记・曲礼》中指出同姓不婚是最基本的立法,是维系人伦的重要内容;《左传・僖公・重耳之亡始末》中称“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国语・晋语》则称异性通婚,是使“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相婚则是“预案乱毓宰,灭毓灭性”,所以要“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以上四条引例皆是从人伦和繁衍的角度来说明同姓不婚的重要性,与现代遗传基因学不谋而合,显示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生殖观念。

先秦时期,具体到“六礼”而言,还处于其草创阶段,很大一部分婚仪并不按六礼进行,《梁传》中记载士大夫的婚礼尚且只具备“纳采问名纳徵告期”四者,更何况“礼不下庶人”“奔则为妾”“司男女无天家者而会之”的普通民众?然而,我们并不可以苛责“六礼”在其发端便具有了成熟稳定的体系,更不应该否定先秦时期对于“六礼”的奠定作用,根据以上列举的大量实例可以判断,六礼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并在之后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深深作用于中国社会。

二、两汉时期:“六礼”随儒学而大兴

如果说先秦时期只是“六礼”的草创阶段,那么在两汉时期,随着儒学的大兴,婚仪“六礼”被当做儒家学说的一部分进行推广。按照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的记载,汉人婚礼“六礼”皆备,一切皆按“六礼”行事,可谓是“六礼”的大兴时期。

西汉时期,据杜佑《通典》中的记载,叔孙通规定了皇家婚娶的礼仪,并废除了“天子亲迎礼”:“ 汉制,皇太子纳妃奉常迎。时叔孙通定礼,以天子无亲迎之义,皇太子以奉常迎也。”

又据《汉书・平帝本纪》记载,汉平帝元始三年春,皇帝纳王莽的女儿为皇后,命光禄大夫刘歆钦定婚礼,并杂定了四辅公卿、博士郎等士大夫阶层的婚仪程序:“又诏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皆可礼要亲迎立轺并马,次年立皇后王氏,亦以纳采卜吉及遣使持节奉迎终其事。”相关记载还见于《汉书・外戚传》《汉书・王莽传》等:“孝平皇后,安汗公太傅大司马莽女也……遣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少府宗伯凤、尚令平晏纳采”“莽白顾见女,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令纳采见女。”

东汉时期,据《后汉书・桓帝懿献梁皇后纪》中的记载,汉桓帝纳后依然按照孝惠时期的礼仪,“六礼”完备,并详细规定了“纳采”“纳币”的规格:“时进徵币,请下三公太常案礼仪奏可,於是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杜佑《通典》中也有“因于周制”“后汉郑众百官六礼辞”的记载。

由此可见,从先秦时期到两汉时期,代表着儒家正统的“六礼”逐渐从王室贵族走向了低阶官吏和庶民社会,渐渐成为了汉族婚礼的标准程序,并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随后的岁月中,“六礼”基本上得到了延续:宋元时期,“问名”礼并入了“纳采”,明清时期则基本延续了宋元婚俗。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赘言。

注释:

仪礼・士昏礼.中华书局[M].2010:7.

礼记・昏义第四十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24.

周振甫.诗经译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68.

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M].国家图书馆,2009:1200.

礼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0.

礼记・曲礼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26.

刘利,纪凌云编.左传[M].中华书局,2007:62.]

尚学峰 夏德靠编.国语[M].中华书局,2007:95-112.

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202.

二十四史・汉书・平帝本纪[M].中华书局,1959:355.

二十四史・汉书・王莽传[M].中华书局,1959:4052.

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202.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上一篇:浅谈会计实验教学的作用及种类 下一篇:浅析维米尔作品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