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企合作 培养专业人才

时间:2022-03-28 06:21:15

依托校企合作 培养专业人才

摘 要: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实践案例,指出了高职高专汽车专业人才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对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字:校企合作;汽车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肖祖铭(1978-),男,江西万安县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郭瞻(1982-),女,江西安义县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省级教改课题“依托‘昌河铃木’加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ZJG-09-22-1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81-02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汽车的拥有量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不断递增,而且汽车修理、汽车美容、汽车装饰等售后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针对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及售后市场服务,需要培养一大批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然而我国专用汽车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原因是我国的汽车类专业在高校中设置较少,但主要原因还是汽车类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育模式,它将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高校教学发展的难题,是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高专汽车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案例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这里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

遵循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并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的需求状况的分析,2006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与昌河铃木汽车制造厂双方决定共同创办汽车教育专业。“订单式”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服务与营销”两个方向的高技能汽车行业紧缺的专门人才。

在教学中,他们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即汽车专业的大多课程放在汽车实验室来上,这样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采用最新的仿真学习软件,将知识点“模块化”,比如讲发动机的拆装,书本上有详细的理论知识,加上仿真软件上形象生动的展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最后操作实训工作台上相应的发动机实训设备,这样就将教、学、做三步骤有机的融为一体,使学生轻松掌握汽车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

除此之外,企业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教学活动。企业每年都会指派实训兼职教师到学校对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实训培训。特别是学生的技能实习,企业会安排学生平时的专项技能培训,以及学期末的零距离顶岗实习。这些措施让汽车专业的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在动手实践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该专业已经成为校特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主要就业于各检测站、特约维修站、销售公司等,就业的喜人形势也促使了该校汽车专业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

二、高职高专汽车专业人才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是由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形成的规律决定的。高素质人才是理论与实践互为作用的结果,人才的成长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学校关门办学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只有走出去,求得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与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一定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校一方面通过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另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来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为顺利实现这个目标,校企深度合作是最佳途径。

校企合作满足了供需双方的客观要求。高校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把岗位需求和就业要求提前对接,使高校有针对性的、有方向的去培养人才。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避免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盲目性。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就必须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优势,把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使高校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一种需求,然而这种模式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没有法制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力,校企双方的合作权益没有保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不履行,校企合作的稳定性无法保证。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把校企合作纳为企业应尽义务,上升为国家法律,并切实抓好法规文件的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二)校企双方的不对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价格昂贵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机会,为学生讲授先进的汽车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然而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在汽车技术开发研究方面能力有限,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较少,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就不明显了,企业受益周期较长,从短时间来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甚至参与校企合作是“赔本的买卖”,企业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技能人才。校企双方的不对等关系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事情,单方面积极参与或过分依赖一方的合作很难维持长久,所以应该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政府应采取措施,引荐更多有实力的汽车相关企业、对给予学校实习机会的企业一些宽松的政策或奖励等。学校要不断的和企业进行交流,增进了解,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和技能评价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除了让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高专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还可以优先挑选优秀的毕业生来充实生产和服务岗位。高职高专院校也应尽快建立一支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积极主动为汽车企业提供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科研需要,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课题申报等,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三)汽车专业的建设不完善。国内大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汽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没有体现汽车技术的发展需求,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的内容陈旧落后,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有的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师资培养方面,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这些都造成汽车专业的整体建设改革滞后。

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完善汽车专业建设,以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带有具体的实践任务,如见习汽车检测平台是如何自动化检测车辆性能,实习销售技巧和水平等,让学生熟悉实际的工作环境,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

专业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可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学生或老师进行专业教学与专题讲座等。这些举措从整体上完善了汽车专业的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汽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被列入了“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汽车市场迫切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汽车人才。而校企合作对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校企合作必将大大地促进汽车专业建设,新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高专院校将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朱立.校企合作,打造高职汽车教育的“知名品牌”[J].中国校外教育,2009.

[2]朱晓觅.高职"三位业一体"教学模式分析―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锐华汽汽车专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

[4]乔维高,徐达.我国专用汽车人才培养现状及措施[J].专用汽车,2009.

上一篇: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关于树立高职生正确学习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