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行业、借力企业来培养高技能通信电源专业人才

时间:2022-03-24 03:02:47

【前言】依托行业、借力企业来培养高技能通信电源专业人才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整...

依托行业、借力企业来培养高技能通信电源专业人才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通信电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依托通信行业借力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等相关企业,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高技能 通信行业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银碧(1969-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电源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通信电源的教学与研究。(浙江 绍兴 3120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13-0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依托行业、借力企业,走校企合作之路。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中,通信电源是浙江省的特色专业,也是华东六省一市协作培养专业,几十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通信电源领域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在通信电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院紧紧依托通信行业,借力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等相关企业,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依托行业、借力企业的举措

(一)依托通信行业背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改变高职院校过去“闭门造车”的培养方式。专业人才方案的制订不能全凭学校说了算,而是要邀请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我院是以通信技术为特色的院校,在充分考虑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教育专家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通信电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前期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通信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培养岗位职业能力所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及公共素养课程,重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要求融入教学计划中,构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例如,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提出本专业的初始岗位为综合维护员,其主要行动领域有设备周期维护、动力设备基础资源管理、动力设备抢修、机房值机(高低压配电)、监控值班(网管)。其中,监控值班(网管)的职业能力分析如表所示。

(二)与企业合作,打造优质“双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一支既是教育行家又是技术能手的“双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手抓的方法,实现打造优质“双师”教师队伍的目标。

1.深入企业锤炼,打造经历型“双师”队伍。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不仅要求教师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更强调“双师”的经历,专业课的教师必须“走出去”,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真正深入企业的一线顶岗锻炼,亲身体会专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具体情况,感受企业文化。教师与行业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就能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理念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比如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对浙江移动某工程的施工、设备调试进行全程跟踪、参与,并及时与工程项目负责人交流学习,真正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学校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以及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优化教师队伍。在我们自己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同时,也加大“请进来”的力度。第一,我们邀请企业的技术工程师、技术骨干承担专业理论课及实训课的教学,为教学带来了鲜活的真实案例,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第二,邀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担任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使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第三,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各类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教学;第四,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开设专业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企业的脉搏。

通过“内送外请,专兼结合”的方式,我们打造了一支优质的“双师”队伍,使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3.借助企业力量,创建全真实训环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通信电源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硬件一次性投入大,一套设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设备服务周期短、更新快,学校办学成本压力大,严重阻碍了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突破这一办学的瓶颈,我院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与通信运营商采用的主流设备的制造商深入合作,由通信设备制造商无偿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创建全真实训环境,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一方面,我院的实训室成了通信设备的展台及测验台,通信设备制造商藉此测验设备的性能并向通信运营商推广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实训室的设备都是当前运营商采用的主流设备,实训室也是我们学生技能锻炼、岗前演练的舞台,使学生能够实现从实训室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我院按照通信运营商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比武,实训室又成了学校、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之间交流切磋的平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多方共建、互利共赢的良好的局面,而学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4.再现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构建生态教学资源库。借助企业的力量,我们创建了与通信运营商实际运行环境相仿的实训室。为了达到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全部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

由于通信电源专业的特殊性,我们目前采用的大多为校本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及参考书的组织主要以企业真实案例为主线贯穿。企业的真实案例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其一,专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锻炼时搜集;其二,企业兼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真实流露;其三,我们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服务,为企业进行了多次的职业培训,从中吸收了许多真实的企业案例。我们将获取的真实案例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FLASH动画、网页、视频片段等,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不定期更新,形成与真实工作场景同步更新的生态教学资源库。

要获得大量的真实案例,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注重平时积累。教学过程再现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到岗位、从学习到工作的无缝过渡。

5.宣贯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完成角色的转变。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企业,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其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教师会定期到通信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通信企业与行业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通过与培训生交流,从中获取通信企业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宣讲,同时邀请学生旁听培训班课程,使其能近距离地与一线员工交流,了解通信企业信息;定期举办“职业素养”讲座,邀请通信行业专家、企业的领导、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耳听到通信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通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其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企业的脉搏;还邀请通信行业专家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的整个过程,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现场,将专业部分课堂教学搬到企业生产的一线,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中全程融入企业文化的宣贯,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吸收企业管理文化和生产技术文化,在思想上尽快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院通信电源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理想成绩。2010年,通信电源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通信电源专业实训中心被评为浙江省实训示范基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很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予了高度评价,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

[2]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8(4).

[3]潘利群.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4).

[4]单好民.影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0(24).

[5]孙薇.浅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8).

上一篇: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下一篇: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第十届南戴河荷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