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古典诗词的园林意境感官研究

时间:2022-03-28 03:45:44

昆明古典诗词的园林意境感官研究

摘要:以昆明古典诗词中描写的园林艺术精神生态建构要素为切入点,收集整理了描写园林艺术感官的典型诗词,从游赏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官角度出发,对诗词中由“形、色、声、香”所构成的园林场景的描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以及园林艺术中的美学风格,为今后园林景观设计中感官表达对园林意境的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古典诗词;园林意境;感官分析;昆明

收稿日期:20130525

作者简介:姜书纳(1983—),女,河南漯河人,助教,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3102

1 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也是一门造型艺术,它反映的是园林中几大物质实体要素与非物质虚体要素之间的园林空间和谐美,并由形、色、声、香共同构成虚实对比的园林场景[1]。形、色诉诸于视觉,声诉诸于听觉,香诉诸于嗅觉。因此,本文选择描写昆明园林艺术感官的典型诗词,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剖析昆明古典诗词中园林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结合手法,为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营造手法提供参考。

2 园林意境分析

2.1 形

形是表达园林艺术特色最直观的形式,园林景观中的形是通过泉池、花木、山石、亭阁、曲径、天空、云雾……组成园林场景来再现自然美,也就是中国园林文化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再通过诗词的提炼概况和写仿寓意等手法,把种种自然美景通过单体或群体组合集中到有限的实体空间场景中来,通过人的视觉观察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进而产生丰富的园林意境。

在昆明古典诗词中,“形”是指所描绘景致的单体或群体的景象,即以此情此景。“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拳石勺水,亦有峻山阔水”,便有人们的性情怡养在艺术意境的甘泉中,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2]。如:园林假山寄寓着山居崖栖、高逸遁世,园林池水象征着十里风荷等,借此获得遗形忘忧、愉悦的感官愉悦,获得一种道德判断的满足。

昆明古典诗词在对形的描写上有:(清·朱衣《湖心亭晚眺》)中“小雨舟横杨柳岸,斜阳人坐藕花天”。主要描写藕花深处,杨柳岸边,烟雨楼台依旧是沧海茫茫,园主人在放生池的湖心亭观鱼,不觉触景生情,产生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描写:“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短短几句诗文描述,将滇池的广度、金马山、碧鸡山、蛇山以及鹤山的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不觉诗人浮想联翩,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昆明园林的“形”是轮廓分明而壮观的,由此组成的园林场景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升华的园林意境是多样的。

2.2 色

色是指诗词所描绘的景观给人整体的色调感受。色彩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通过人的感官后,就具有了表情特征,人们常把一种色彩与某种情绪联系起来[3]。如:红色代表热烈和兴奋;橙色代表热情、严肃;黄色代表明朗、活跃;绿色象征美丽、自然;蓝色象征清秀、广阔;白色象征淡雅、纯洁等。色彩对园林艺术的体现也是通过人的视觉起到传达色彩信息的作用。

昆明古典诗词对色彩有比较多的描述。如(明·杨慎《山茶花》一诗:“绿叶红英斗雪开,黄峰粉碟不曾来。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这组由红花绿叶及黄色共同营造的植物景观是春天的象征,黄绿色是情调春天特征的颜色,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植物的发芽。(明·辛联芳《螺峰春游》):“枝头红紫浅渐深,陌上笙歌断复续。”这是一种对渐变色过渡是的表达。

如前所述,相比较其他园林而言,昆明园林的色彩主要体现了“七彩云南”的丰富变化,“色”应该是昆明园林的特质之一。把自然景象的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色境之奥秘在于,比文学、绘画多了一层三度空间,那就是旷与奥、高远、平远等视觉感受。

2.3 声

声是园林艺术听觉上的意境表达,它们构成了园林的虚景,营造了虚境[4]。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鸟鸣声使园林空间感觉千变万化,此种天然交响曲是音乐家和游人墨客难以效仿、难以表达的。在园林景观中,经常利用听觉的途径来创造幽然的意境,如“禅榻空尘梦,秋声杂夜泉”。但闻“昏钟鸣”,“宿鸟惊栖,忽喧互寂”。在香梦中听秋声以及泉水叮咚声,非常惬意;近鸟则鸣,远鸟则啼,这种远近结合,不失为一种情趣,也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开阔和宁静[4]。这种通感无形中拓展了园林景致的深度,增强了园林意境。自然山水以其美妙动听的声音召唤着人们,去听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滴清池、林间鸟语、寂夜虫鸣以及风声、雨声、涛声[5]。

(清·彭印古)“落叶带秋声”以落叶声写尽深秋的韵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是满足游人听觉美的最好表达,该表达多为以动衬静的表达。

(清·彭印古)“林咽蝉声犹忆夏,天横雁字漫题秋。”以蝉声忆夏,雁飞题秋,精练的描写了林中蝉声幽,天飞大雁迎秋的夏末秋初的景致。

(唐·道南《玉案山》)“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表现了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组合,松树晃动声、风声、银铃般的天籁声,一起构成了一首美妙的声乐。

(明·杨慎《太华寺江风山月楼次叶道亨韵》)谷响林风早,潮音水月期。钟铃有玄韵,猿鸟也清规。在诗词展现的场景中,风声、水声、钟声、鸟鸣声交相辉映,用声音反衬出寺观环境的安静。

在昆明古典诗词对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声的载体是由风声、雨声和大自然的天籁声共同组合来营造的,并借助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季相和时相来表现。在园林艺术中,这种声的组合是听觉美的含蓄表达。声境中,诸如激流飞瀑、惊涛拍岸等喧闹之声为动境,而滴泉、涓涓细流、雨打芭蕉声多为以动衬静境。

2.4 香

香味以植物的花或果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艺术境界,香味浓淡对园林意境的表达各异,浓香营造出园林的动境,所谓花香袭人;淡香使园林产生静境。景观中表现香的感官感受,常常配置桂花、梅花等香味植物,给人一种嗅觉美的体验,营造暗香浮动的意境。昆明园林植物众多,自然其馨香植物的应用较广。

如明·杨九龄的《梅花村》:“村里居民十数家,树边多是种梅花。香浮院落风初动,影到门庭月半斜。”描绘了梅花村种梅,清风浮动梅暗香的境界。清代徐崇岳写唐梅“唐梅发古香,来入罗浮梦”。将梅之香写入梦中。(清·陈荣昌《池上初霁》)“云破日光直,风来花意颠。但闻香似海,无复雨如烟。”写尽云、日光、花、烟雨与花香,实与虚的浪漫景致。明·王琦《曹溪夜月》有:“葱笼山半古招提,石秀泉香宝树奇。”一幅青山、古寺、秀石、香泉所构成的幽静清爽的意境。诗词中描写了空间中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借景手法等等,用园林中的物质生态建构要素“建筑、植物”和非物质建构要素“香味、光影”形成虚实对比关系,月光照在门厅上形成了明暗关系的对比,这种明暗关系的对比手法是含蓄美的表达,园林艺术中的香味儿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花香和果香来表达的。

3 结语

“诗由景现、景由诗活”——构造诗文的“园林情境”,营造园林的“文人情趣”是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特点,昆明古典诗词也有这一特点。园林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特点,诗词提升园林的精神层面内容,同时,园林物态实体要素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触觉等给人提供一种审美的精神享受。当这种精神享受通过人的各种感观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审美境界时,可以借助诗词的艺术表达来体现。这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也是是昆明古典诗词中园林艺术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彭 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6).

[2] 李元洛.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3] 陈熊俊.苏州古典园林中色彩的运用[J].时尚颜色,2006(6).

[4] 管玉明.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21).

[5] 廖汀泸,石小文.中国古典园林与诗的融合[J].三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7).

上一篇:城市公园立体绿化花艺的应用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Pilon骨折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