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时间:2022-03-28 03:22:30

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摘 要】接受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读者中心论”,其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改革的“学生主体论”不谋而合。中学阅读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沿袭“文本中心论”思想,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的相关概念,对其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接受美学;中学阅读教学;应用

接受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它的核心理论――“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相对。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是文学接受,读者的主体地位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也得以充分重视。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与中学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重视不谋而合,因此,接受美学与中学阅读教学有了共通点,因此,其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有了理论基础。探讨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推进课程改革的实现,对提高中学阅读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有三,分别是: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在读者。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含义是读者以自身审美经验和人生经验为基础,将其转化为一种定向性的心理结构,与其相关联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其本质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期待视野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文本期待、意蕴期待和意象期待。其中,文本期待指的是读者基于长期的阅读习惯形成的某种心理期待;意象期待指的是作者对于文本中某种意向内涵的期待,比如对于“月”这个意向,读者会期待从中体会到思乡、孤寂等情感;意蕴期待指的是作者对作品深厚情感的期待。

第二,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一个层次比较丰满的结构框架,在这个结构框架中,作者会故意留出些许“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就是隐藏在文中的召唤结构。读者在遇到这些“空白点”的时候,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填补,一方面可以将读者的阅读感有效的激发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赋予作品不同的时代意义。

第三,隐在读者。隐在读者指的是文本潜在的阅读可能性,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来说的,指的是文本预设的能够将文本阅读的可能性以具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预想读者,即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预想到的可能出现的读者。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在创作《史记》时,其读者可能只有一人,而在《史记》流传的过程中,其隐在读者就成为无数人。

二、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为其在中学阅读教学的应用中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条件,基于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其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灵活运用期待视野

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其自有的期待,因此,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期待视野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运用期待视野的基础是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充分发挥期待视野的作用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文本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了“宝玉眼中的黛玉”和“黛玉眼中的贾府”两个方面,对于故事的前因后果和重要人物王熙凤的性格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期待来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以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度。

(二)充分运用召唤结构

在一篇作品中,最能够吸引读者或者说最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往往是其中的召唤结构,也就是作品的空白点。对作品的空白点进行解读往往能够充分体现出读者的个性,也能够充分反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召唤结构进行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的探寻文本中的召唤结构,然后鼓励其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自身的理解填补空白。比如,在学习鲁迅的《秋夜》时,开篇即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这句话中“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就是文章的空白点,其中的“也”字,不同的学生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将其理解为对故园的思念,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心情的愁闷与抑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本中的空白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体验创造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与阅读期待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就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原有的阅读期待进行调整,突破原有的“定向期待”,以求新求异的心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这就是“创新期待”,也就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解读,鼓励学生在对作品进行解读时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比如,在学习《祝福》的过程中,在探讨祥林嫂的死因时,学生在定向期待的约束下,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是柳妈和鲁四爷等人,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对这样的分析结果不满,因此会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由此会得出逼死祥林嫂的是整个时代,包括其中的神权、夫权、族权还有她自己的思想。通过创造性的阅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挖掘能力会得到很高的提升。

三、结语

接受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读者中心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阅读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学生主体论”,这两个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不谋而合,为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是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和潜在读者。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要以其基本观点为基础,从灵活运用期待、充分运用召唤和体验创造性阅读三个方面来实现。优化接受美学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雄魁.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3):86-87

[2]汪杰.美学视野下的对话阅读教学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8):153-153

[3]杨培瑶.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5(11):17

[4]徐有元.接受美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4):18

(作者单位: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上一篇:论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化训练策略 下一篇:关于生物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