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海水产品霍乱弧菌污染调查

时间:2022-03-28 10:08:34

温州市龙湾区海水产品霍乱弧菌污染调查

为了解我市部分地区海、水产品霍乱弧菌污染的状况和菌型特征,2005年我们按中国CDC统一规定的检测方法及卫生部《霍乱防治手册》的标准,在霍乱多发季节对本辖区内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海、水产品进行了霍乱弧菌监测。结果从一批海、水产品中分离鉴定出6株霍乱弧菌,并对这些霍乱弧菌的形态及生化特性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2005年7~9月,按照海、水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等特征选择我区的永中、灵昆和状元为调查点。各调查点每月采样1次,共采3次。

1.1.2 样品种类 每次采样100份,其中甲鱼5份,贝壳类45份, 甲壳类25份, 鱼类20份,蛙类5份。

1.1.3 培养基 碱性蛋白胨水、四号琼脂、TCBS琼脂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在有效期内使用。

1.1.4 诊断血清 霍乱弧菌混合多价、小川、稻叶、O139群诊断血清,均来自浙江省疾控中心,在有效期内使用。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

① 涂抹采样法:样品以涂抹法为主,使用无菌棉签涂抹5只以上水生物表面、腮部及生殖腔,直接接种到20 mL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中。② 整体或局部采样法:以无菌操作将样品解剖,取腮部、肠容物或去壳取肉(内容物)25 g置灭菌的已盛有225 mL碱性蛋白胨水的广口瓶中。

1.2.2 检验方法 以无菌操作将以上标本置于(36±1)℃ 增菌6~8 h,挑取液体表面菌膜划线四号琼脂平板分离培养。同时吸取0.5 mL培养液转种于10 mL碱性胨水试管中,作二次增菌培养,(36±1)℃ 6~8 h增菌划线四号琼脂平板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进行染色镜检;用霍乱弧菌混合多价血清、O139诊断血清及单价分型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阳性者进一步作生化试验鉴定。

2 结果

2.1 生物学特性

该菌株为G-,无芽孢、短小弧菌,在碱性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6~8 h产生菌膜,在四号琼脂平板上呈略带灰色、中等大小、圆形、扁平、表面湿润、边缘整齐,中间颜色较深而四周透明的菌落。

2.2 生化特性

氧化酶试验(+),葡萄糖产气(-),甘露醇(+), 蔗糖(+),靛基质(+),V-P(+),阿拉伯糖(-),乳糖(-),霍乱 [LL]红(+),粘丝试验(+),0%NaCl胨水(+),3%NaCl胨水(+),6% NaCl胨水(-),8%NaCl胨水(-)。

2.3 血清学凝集

从四号培养基上挑取可疑菌落与霍乱弧菌混合多价血清凝集试验为阳性,再分别与O139诊断血清及单价分型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无自凝现象。

2.4 鉴定结果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检验与鉴定,在300份海、水产品中,共检出6株霍乱弧菌,分别为小川、稻叶与O139型霍乱弧菌(各2株)。分别从鲳鱼、塘钟鱼、甲鱼、牛蛙、蚕虾、瓜子蛤中检出。

3 讨论

本次对海、水产品的检验中,共检出6株霍乱弧菌,我们的体会是,严格按照中国CDC统一规定的方法及《霍乱防治手册》的要求,样品与碱性胨水之比以1[KG*9]∶10为宜;增菌时间为6~8 h,并宜二次增菌,培养时间宜18~24 h;首次增菌的胨水其pH应调至9.2,第二次胨水可用pH 8.4~8.6,这样的培养环境为霍乱弧菌的检出提供了先决条件。其后是对结果的观察,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海、水产品中的菌群,其目的菌――霍乱弧菌含量甚少,而杂菌(尤其是NAG)则含量较多,其菌落特征又不易与霍乱弧菌相区别,这样就需要仔细地观察。本次检出的6株霍乱弧菌大多在第1、2划线区上,两边均有其他菌落相伴,一般只有一个菌落出现,此时只有在对着灯光,经过仔细的对比与辨认,才能把其从隐蔽处“抓出来”。

对沿海地区来说,霍乱属于“来无影,去无踪”的疾病,“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尽管在霍乱病流行时,有学者分析认为与海、水产品有关[1~3],但检验结果均以阴性而告终,因此至今也成为一个悬案。本次调查的结果,为霍乱病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答案。

我区地处浙南沿海,有丰富的海、水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便利的人口和货物流动已成为霍乱远程传播的主要因素。有关部门应注意收集货源的疫情信息,对淡水产品养殖户的产品来源加强管理和控制,严格把关。加强对海、水产品的卫生检测检验,防止污染货物流入,做好一切预防控制疾病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 参考文献

[1]王健,姚军,杨介者,等.浙江省1997年霍乱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 (3―B):35~38.

[2]周祖木,山若青,章显权.2001年温州市霍乱流行特征[J].中国预防医学,2001,2(增刊 ):66~68.

[3]杜顺贵.上虞市 1986~2000年霍乱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2001,2(增刊): 68~71.

(收稿日期:2006-03-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上海市宝山区1999~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下一篇:上海市部分地区儿童水痘疫苗免疫后流行病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