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生成――噪音的视觉化设计与应用

时间:2022-03-28 06:42:38

设计生成――噪音的视觉化设计与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新一代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兴起并迅速普及。在新的信息时代,一种利用代码生成设计的方式――“生成式设计”正在逐步兴起。生成式设计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本次设计以“噪音”作为可视化对象,以不同分贝的噪音产生视觉图形变化来表现噪音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次对于生成式设计的尝试和研究探索多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图形设计的新形式。

关键词:

数据可视化 噪音 设计生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38-02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当今时代信息传达早已不遵守平面和立体空间中的传统概念和准则,而是逐步去融合平面的、三维的表现规律加上第四维“时间”的表现规律进而形成新的,更适用于网络时代的信息表现形式。因此,本次课题就是利用Processing这种程序语言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去研究“设计生成”这种不一样的信息表现形式,以及它可以达到的独特效果。

本次研究我所选择的主题是《设计生成一一噪音的视觉化设计与应用》。选题的主要意义有两个。一是尝试生成式设计这种全新的设计手段,二是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的核心是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技术永远不能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应仅仅是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选题的核心也是关注人、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命。通过使噪音视觉化来直观提醒人们关注噪音给自身和其他生命所带来的危害。希望提醒人们时刻饱有一颗博爱之心,为自己和身边其他的“朋友”构建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1.2 “生成式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异同

生成式设计和传统设计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含有“设计”二字。维基百科上对于设计的解释为:“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同时设计的过程是要经历情报的收集及分析。再将不同的情报筑起一件作品。故设计又可以称为――情报的建筑。”由此可见二者都是有目的性、服务性的,二者都需要对于情报进行收集分析。同时当数据量较为庞大时两者多用信息图表来表现数据和内容。

然而二者的不同点之一在于传统的设计中设计师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的、多年形成的审美经验来筑起自己的情报建筑。而“生成式设计”其中的“建筑”工作则由代码进行运算来实现。设计师需要做的只是通过设定代码来规定表现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即可。

第二个不同点在于对于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一旦设定好收集的范围和分析的准则,生成式设计的数据分析与收集也是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精确全面,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数据处理的客观,精确才使得某些计算机生成的艺术显得呆板缺少了“人情味”。

1.3 数据可视化的准则和目标

信息设计又被称为信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目前人们面对网络世界以及周围空前庞大的信息量时常会感到手足无措。这种感受被称为――信息焦虑。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于信息设计、数据可视化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目的1.简单的信息更易于接受

这一点是针对于信息传达的受众来讲的。如果所传达的信息比较简单,量比较小,那么就要注意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表现,避免简单而生硬的传达。合适的方式会使得观众更加轻松愉快地接受信息。

目的2.复杂的数据更清晰易懂

面对复杂且量大的数据,设计者需要帮助受众筛选分析信息,去粗取精,帮助人们透过表面复杂冗余的信息直击事实的根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信息和数据的梳理、设计者可以将信息分类,传达给不同的受众。同时,也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得集中,了解信息在整个系统之中的位置,并找到数据内部的深层内容和关联。

目地3.理性的信息转化为“感官教育”

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而存在的,他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因此在对信息进行设计数据可视化的同时,要充分了解人们的感知习惯,利用这些感知习惯并以最好的方式引导人们接受信息。这才是信息可视化的最终目的。

第2章 噪音的视觉化设计与应用

2.1概述

2.1.1设计手段的选择

信息可视化的表现手法一般有两种:1.设计师根据信息专门进行绘制2.定制信息模板或软件,使其根据要求自动生成图像。通常,在所处理的信息量不十分大的时候,我们一般选择前者进行信息图表设计。而本次我选用后一种手段进行设计。它的优势有三,一是与人相比由计算机处理数据更加准确、迅速和客观。二是当设计师制定好生成规则之后,其生成结果具有“开放性”。会有“意料之外”的结果出现,也就是往往会显示出信息之间的隐藏联系。第三,由于这种生成式设计本身就是由代码形成而来,因此它更加适应于当下的数字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2 设计主题

2.2.1 选题宗旨

我认为设计应该是源于生活并可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一件事,而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活动。就像杭间老师在《另一种启蒙――30年中国设计观察》中所写“生活有其不变的本质,本质是人的日常基本需要,提升这种本质是人类超越生物性升华自己的终极需要,艺术在这时成为的一种可能。”因此设计的主题绝不应该仅仅是“美化”生活,而应该是真正的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对于当下的生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2.2 选题内容及缘由

选题的初衷来源于2011年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的一份关于噪音对健康影响的全面报告《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其中指出噪音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手。随后我对市面上现有的噪音计进行了调研发现市面上的噪音计多为只显示噪音分贝数值的单一功能的噪音测试计。然而,大多数消费者往往并不能根据所测定的分贝数值直接判断出当下的噪音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什么影响。由此我初步确定了主题即将噪音分贝值进行数据可视化。以把数据翻译为图像的方式来直观地提醒人们不同分贝的噪音所造成的危害。

此外,本套设计分为两大系列,且每个系列分为3小类。第一个系列分别表现噪音对于‘(人类”、“植物”和“动物”的影响。第二个系列将噪音按城市噪音的三大声源―工地噪音、生活噪音、交通噪音进行分类,分别形成了工地噪音测试计、生活噪音测试计和交通噪音测试计。

2.3 设计基本原理

应用生成式设计的手法,将噪音分贝值进行可视化表现。

首先,规定噪音不同的分贝值分别对应不同的色彩和图形。

当计算机采集到了噪音后会自动分析其分贝数值大小。

此后代码会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信息图形和色彩的对应关系,将噪音分贝匹配的图形实时地呈现出来,达到音画同步。

最后,人们看图形就可以知晓目前的噪音强弱以及这种强度的噪音对于自己健康的影响。

2.4 设计步骤以噪音对于人的影响为例

2.4.1 分析归纳数据

根据资料我将不同的噪音分贝对于人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借鉴资料包含:1.噪音对于人的生理影响2.噪音心理影响3.听到噪音后的客观描述。经过分析与提炼,最终将噪音对于人的影响集中在人的心情层面上。

黄色部分――噪音分贝对人的生理影响;

红色部分――噪音分贝对人心理影响;

黑色部分-A们对于不同分贝噪音所带来感受的客观描述;

蓝色部分――归纳总结出的噪音分贝对于人们心情的影响。

我最终将它们总结为了4个渐进的阶段,即. 1-30db为感觉舒适的噪音范围;30-75db为感觉郁闷的噪音范围;75-90db为感觉烦躁的噪音范围90-llOdb为使人崩溃的噪音范围。

2.4.2 设定图形形象

普通的噪音计通常只显示所测定的分贝数值,而使用者并不了解各种不同的噪音分贝值所意味的对于人体造成的不同伤害。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为不同噪音强度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匹配了视觉图形。使得人们在测定噪音的同时通过辨别图形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当下的噪音环境会带给人们何种影响。

2.4.3 设定图形色彩:

实验表明,人类视觉对于色彩的感知速度远高于对于形状的感知速度。对于同一图形,人们往往最先察觉到色彩上的变化其次才是形状上的变化。因此设定不同图形的色彩变化是提升图像之间区分度的首要方法。

2.4.4 设定图形动态:

当有超过某个响度值的噪声发出后,图形不仅有色彩上的变化,同时也有形态上的变化,这使得视觉效果显得更加丰富。

图形的初始状态为由各个小三角组成的点阵,这些小三角像会呼吸一般缓慢地变换色彩。这种表现手法隐喻了我们周围的噪声环境,有时虽然感受不到躁动,但是各种各样的声波依旧活动着充斥在我们的周围。

当系统收集到超过一定分贝值的声音,会触发小三角的形态变化。它们会立刻变为尖锐锋利的箭头并刺向四面八方。如此一来,原来完整的形象瞬间遭到“破坏”。整个图形变得像受到刺激的刺猬L 开锋利的“刺”。由此表现受到噪音干扰后的烦躁与不适。

第3章 结论

在新时代,数字科技为视觉传达设计应用于多种媒介表现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种技术使得设计具备了原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互动性。于此同时,新的技术手段也使得设计可以不再是仅仅依赖于设计师的审美经验的结果型设计,而也可以是在体现设计师审美意志的同时加入其他因素共同控制而形成的生成型的、过程型的设计。

本次设计的主题是“噪音”,需要实时地反应噪音的强弱变化,因而本次研究借助了生成式设计(代码生成)的手法去实时获取噪音数据,并且通过代码将声音分贝转化为所设计的图形,以此进行数据的可视化表现。选择代码生成式的设计形式即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同时也是笔者对于新形式设计的一种尝试。

用生成式设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可视化,要求设计师具有理性的思维,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要求设计者具有极佳的视觉表现素养,这样才有可能弥补过于理性所造成的“生硬”和“呆板”。笔者相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这种设计方式是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和探索。它要求设计者既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常识又有相当的审美素养。对于研究它的设计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

上一篇:泛亚:理性是平复危机的良药 下一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