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中意识流的营造手法

时间:2022-03-28 05:21:51

浅析电影中意识流的营造手法

摘 要: 意识流电影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重在探索心理世界,国产电影《二次曝光》融合了奇案、梦境、幻觉等多重元素,借助多种电影手法表现意识流,将幻觉和真实混合成戏,迷惑观众,不断制造悬疑效果。

关键词: 意识流 二次曝光 营造手法

探索心理世界,在电影中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电影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认为电影作为影像艺术,应该以记录生活为主,早期电影(除先锋派实验电影外)受文学、戏剧影响很大,多以描写人物的外部活动为使命,注重情节的连贯与完整。即便到20世纪30年代,电影已经相当普及,仍有不少人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摹本”,重在表现“外部世界”。

直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哲学家柏格森和威廉・詹姆斯三人的学说促发了“意识流”理论的生成,并在文学创作中兴起后,电影导演才逐渐挖掘人的内心世界。

去年上映的电影《二次曝光》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导演在心理悬疑片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借助多种电影手法表现了普通人不容易到达的心理世界。

一、幻觉的根源:创伤的固着。

《二次曝光》的剧本来源于真实案例:一个女孩自首说她杀了哥哥,她详细描述了整个杀人过程,但当警察到达作案现场后,却发现什么都没发生,这个女孩也没有哥哥,现实是,女孩缺乏家庭关爱,一直幻想有哥哥照顾她[1]。这个现实故事被移植到电影里,一个貌似正常、普通的整形医院形象设计师,带着幼时的心理创伤进行爱情幻想,影片前57分钟基于女主人公梦境完成了文本的叙述,影片后半部分则重点解释“梦境”的根源,将女主人公带回现实。

电影《禁闭岛》里有位心理学博士说“梦境在德文里是创伤的意思,创伤让人变成魔鬼”,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由于遇到了足以动摇其生活基础的创伤事件而完全停滞不前,进而对现在和将来不再发生任何兴趣,永久地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2],每一种神经症都包含着某种创伤的“固着”,对宋其而言,她的梦境源于童年一系列挫败感,这也是电影前后两个故事能拼接在一起的心理学基础。

二、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制造幻觉。

意识流创作首先出现在小说领域,在大量内心独白中,回忆、思考、联想和梦幻交替并置,故事情节相应淡化,读者看到的只有人物对事件的感受和反思,接下来意识流手法进入戏剧,造成的结果是戏剧也不再讲究主题或情节的逻辑线索,而着力揭示人物的无意识[3]。此后,电影从意识流小说中寻找灵感,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以“新浪潮”为代表的现代派电影也开始注重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和情绪,追求“意识银幕化”。

电影《二次曝光》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窥视角度,后半段则用了大量的独白,流畅地转换在幻觉、真实、梦境之中,掌控着观者的情绪。

(一)运用主观镜头,刻画人物心理。

主观镜头是指摄像机模拟人的眼睛和视角拍摄的画面,带有特定人物独特的心理感受,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鲜明的情感色彩,通过人物幻觉的形式揭示心理活动,因其具有极大的主观色彩,使影像缺乏事实感而变得暧昧、多义。

前半段故事情节都是主人公宋其臆想出来的,电影便借助了大量的主观镜头,让观众信以为真,特别是宋其她穿着路格子袜子舞蹈般小心翼翼地抹去痕迹时,镜头也跟着她一起晃动,将她近乎疯癫的状态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二)采用分解蒙太奇,引导观众认同。

《二次曝光》采用轮流强迫观众注意动作细节的“分解蒙太奇”手法,“引导”观众对主人公宋其产生非常密切的认同关系――漂亮的女主角宋其作为观众的窥视对象,承担着每个人隐私的视淫欲望和罪感,这个脆弱、敏感、遭遇背叛的女人,常被作为受观众同情的对象被导演带到影片中,观众与她一起伤心、紧张、恐惧,又别有用心地让观众与她一起感受回归道德戒律后心理压力的解除,正当观众在心理上已经认同宋其的行为时,导演又以幼年创伤宕开一笔,进入了另一个故事版本,解释了梦境产生的根源,回归现实,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当然观众对后一个故事的观看欲望远没有前一个故事来得那么强烈。

涂口红是电影前半部分最常见的动作之一,一旦宋其开始涂抹口红,往往代表了她焦虑情绪的出现,并试图想要用此动作使自己镇定下来,涂口红仿佛是宋其幻觉的入口,引导观众认同宋其在幻想世界里所制造的痛苦、压抑、恐怖、心慌等情绪,认同幻觉所带来的真实感。

(三)内心独白,展示意识流。

独白既可以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又可以是内心语言,它使观众得以逼近那个原本陌生的人物。意识流理论家非常重视内心独白这一技法,意识流小说家先驱杜夏尔丹认为,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可以表达他最隐秘、最接近无意识的思想”,他主张艺术家不要干预人物的言行,尊重人物的既定性格,让人物在内心上“对自己讲故事,而不是对读者讲故事”,这样才能达到高度的内心真实。

一本日记是《二次曝光》中由梦境通往真实的一把钥匙,也是电影上下故事连接的枢纽,宋其将日记里的内容娓娓道来,把“叙事时间”(当前人物正在讲述的时间)与“事件时间”(过去时间发生的时间)联系起来,既交代了另外一个故事,又表露了自己的心情。

周传基在《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指出:“内心独白作为人物的内心视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传达的……是一种人物对外部事件的一种心理体验。”当宋其在“现在”讲述“过去”的事件时,其实已经不是客观地再现过去,而是把现在的心情带入了词句和语气中,从而打破了时间的壁垒,将过去和现在、事件和心情融合起来,这种时空融合的效果,恰是意识流艺术努力追求的。最后她对着爸妈的骨灰自言自语:“她(妈妈)会原谅你(爸爸)的”,表示了父辈之间的谅解,也是自己正视过往,解开怨恨的心境表达。

梦境和内心独白的运用,保证了主人公的心理意识在整部电影中的完美贯穿,使心理这位隐形主角如何意识流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像一条绵延奔涌的河流一般始终不曾中断。

三、物象对应,写意心理幻觉。

在电影基本叙事技法获得发展后,电影人便开始研究如何依靠视听手段去挖掘写意领域,展示人类“看不见”的精神世界。“物象对应”便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所谓“物象对应”指的是“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其最大优点在于把摄影机投向自然,将人物置身于立体真实的空间当中,因而镜头不是单纯依靠人物表情动作去传情达意,而是将人物的心理刻画、思想揭示与所处的现实环境相结合,为人物心理行为的展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4]。

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的对应含蓄而多义,常常要依赖观众的想象。在《二次曝光》中,导演赋予了“水”这一物象多元化的象征意义,雨水、湖水、海水甚至是橙汁被反复运用,真实中的水、幻觉中的水交替出现,每当面对无法解决的人生困境时,宋其都选择用深度潜水的方式来排遣抑郁,水是她穿梭于现实和幻境中的通道,也是她寻找解脱的渠道,当她得知自己的臆想症后,在水中,她摘掉假发,寓意着告别幻觉,面对真实。

此外,电影还时常出现窥视角度、在主客观视点之间的快速跳跃、加上快速剪接和惊悚的声音效果,创造了一个惊险而充满悬念的梦,电影的后半段是解梦,但最后出现海市蜃楼,又带来新的谜团:“为何刘东穿的是90年代的衣服,为何宋其牵着儿时的自己,这难道是新一轮幻觉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徐佳,谢莹.迂回和留白更打动人心.第一财经日报,2012-10.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

[3]南野.邵清风等著.影视作品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4]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上一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对策 下一篇:儿童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及几种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