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教育使命的真谛

时间:2022-03-28 02:28:53

追随教育使命的真谛

2009年暑期,经其他校长的推荐,我得到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我经历了从最初的浏览、初读、通读、细读,到“慢慢看”“钻进去”“跳出来”,且在书中空白处不时写一点自己的感悟或行动的细节,或把自认为有用的“真东西”提炼摘抄下来。好像著者张卓玉先生就坐在我的面前,与我这个在学校四堵墙内工作了40载,大学、中学讲台站了30年,校长岗位耕耘了18年,苦苦探索和追寻基础教育改革又遇到诸多困惑的老教育工作者进行着真诚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使困扰我的许多认识问题一一释然。反复读来,我感受至深的是这本书的哲理性、全面性和实践性。

所谓哲理性,是指作者开篇便站在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视野中,指出全球教育同行所遇到的同样困境:“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就此全书从头至尾集中讨论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与追求。教育变革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这场教育变革将以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信念为理论基础。作者在教育变革的哲学理论大旗上鲜明地写下了“人性、人权和人本”的光辉思想。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变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这种变革是否符合人性的需要,是否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作者对教育哲学理论的阐述,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是尊重,是捍卫。

所谓全面性,是指在建立教育哲学的基础上,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设计和规划出了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并为这种变革找到了新的基石,而且给出了变革后的教育框架。他指出,以人为本,即把学生看做是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如此,基础教育必然会从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问题及问题解决构成了人的成长的基本元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态度,感受到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这就是变革后的教育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教育框架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天然地融为一体,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必然,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发展自在其中,教材、教师、校园、家庭、社区、网络、实验等教育资源浑然一体。在这样的教育框架下,人生所需要的责任感、义务感、理解、感恩、公正等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不断的体验和强化。这种学习首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并与知识建立了情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认识到知识的功能,从而像热爱自己的财富一样热爱知识,追求知识,领悟知识。总之,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认识问题的素养和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培养社会人的任务。

所谓实践性,有三个方面。其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大面积推行数年,无论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是以问题立意,以问题起始制定和编排的。虽然问题都是以所涉及的知识而提出和构建的,仍然没有跳出“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但全社会已意识到“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给作者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认识基础。其二,从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大的省区和学校来看,无论江苏洋思的经验、山东杜郎口的模式、南京东庐中学的课堂改革、北京人大附中的项目学习,还是浙江、天津、河南、四川、山西等一大批学校所进行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改革,相当多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寻求以“学案”为载体,在“学案”中都以呈现问题为开始,已有“知识问题”向“需求问题”升华,并且有部分学校、部分学科已设计出了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要求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案,人们已试图将程序概念取代课程概念。其三,也是最可宝贵的,即作者从教育的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了明确的教育原则,并且大篇幅、多角度地给出了精彩的案例与科学的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会逐步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张卓玉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一中)

上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及目标性建议 下一篇:学校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