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的教育故事

时间:2022-03-27 10:35:42

学校里的教育故事

2009年,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电视台约我做一期校长访谈节目。临访谈前一天晚上,我专心在灯下准备了一个多小时,把要说的话细细写了下来。可不知怎么就是觉得心虚:这样介绍学校,谈理念、说课程,听的人是谁呢?会感兴趣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以至于夜里做了个梦:似乎是访谈时机器出了些故障,我准备的内容一点没派上用场――嘿!在梦里就先把自己的做法否定了!

第二天如约来到电视台崭新的大楼。报道中心办公室的许主任告诉我说,昨晚看了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一期访谈节目,很受启发。刘校长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几个感人的故事,听者乐听,而教育理念不言自明。“我们为什么不也来讲讲教育故事呢?”许主任一语点醒我:是啊,我们有那么多生动的故事,不比枯燥的理论更能说明问题吗?我的脑子随即飞速运转起来。回忆故事,筛选出最有典型意义的瞬间……

故事一成长心愿瓶

2009年9月,在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每个孩子将自己小学六年的心愿写下来,投入一个漂亮的玻璃瓶。老师帮着封存起来,等到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典礼时再打开,让孩子们自己来评判心愿是否实现。和“成长心愿瓶”同时设置的还有“成长树”。校园里一棵青翠的香樟被定为“2009级学生成长树”,将陪伴与见证孩子们六年的成长。

“成长心愿瓶”的设想来自于一张小小的纸片。新生报名的一天,一位班主任老师拿着一张小纸片来给我们看。纸片上是一个孩子的签名,写得大大的,看得出很认真、很用力。但由于刚学写复杂的汉字,字迹显得非常稚嫩。其中一个“彬”还被分成了三大部分,成了“木、木、三”!这张小纸片引起了老师们很大的兴趣,稚嫩的笔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正歪着头努力写字的小孩子的可爱形象。一位老师说:“如果这张小纸片能保存到他小学毕业,他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了!”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索:小学生活的六年时光是人一生中宝贵的蒙学阶段,孩子的成长是最显而易见的。六年后的他如果能记得一年级的自己,一定能真切感受到成长的意义。继而想到我们的毕业典礼,我们设计时考虑到了教育学生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伙伴,但“感受成长”这一点是否被轻视了呢?如果能让他们在入学时就为自己定下一个努力的目标,到毕业典礼时自我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一方面是让孩子对六年的成长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期许,成为孩子成长的自动力。另一方面,这个保存六年的心愿将让孩子们更真切地体会到成长的骄傲。我们追求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不就是要激发孩子们的成长自动力吗?

当我把这个想法和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沟通时,大家又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成长心愿瓶”“成长树”的想法就这样确定了下来。而且大家有了一种共识:将入学仪式与毕业典礼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把孩子们六年的成长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为他一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家颇有些兴奋地设想起六年后这批孩子的毕业典礼来:当老师打开那个玻璃瓶时,孩子们看到六年前稚嫩的字迹,会惊呼些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呢?当孩子们看到六年前与小树的合影,再比照现在的小树,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哦,还是让孩子们到时自己来说吧!我们只需要把这份教育之心“藏”起来就行了!

故事二学生自己的论坛

让学生对自我有良好的期待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凡事仅有良好的开头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的是给孩子们更多成功的舞台,让这种良好的自我期待不断生发新芽,不断茁壮成长。我们的“学生论坛”就是一个为孩子们成功而精心设置的舞台。

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做主的论坛。育红小学的孩子们自己选择论坛主题,自己写稿,自己演讲,自己主持。高年级的孩子甚至可以做到自己独立制作PPT,自己为同学现场伴奏。一场论坛下来,孩子们的多项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也给老师们的教育思想带来了一次不小的洗礼。平时课堂里可真看不出孩子们还有这么多的本事!是啊,老师往后退一步,学生往前走一步,把舞台让给孩子,他们会演绎超乎我们想象的精彩!育红小学创校之初就设置了“学生星期日讲演”,八十多年前的孩子们就可以组织讲演,我们应该相信现在的孩子有更多的创造力。

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孩子们不一样的能力,也让我们和家长一起发现了不一样的孩子。记得2008年的一次学生论坛中,六年级的一位男孩子走上了讲台。他是一个平时都羞于讲话的男孩,走上舞台时,由于紧张,手脚都不协调了。可是,当他站在讲台上从拘谨到放松,从讲话打顿到侃侃而谈,他的眼睛越来越多地放射出自信的光芒,而他的母亲则在下面边流泪边欣赏着儿子的出色表现!过后,这位母亲在校报《心之桥》上撰文写道:作为家长,坐在剧场里听孩子演讲,我真的很欣慰、很感动。欣慰的是,孩子终于长大了,能够用行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感动的是,他在演讲中列举了那么多帮助过他的同学,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惜。……这是孩子的成功,也是育红小学教育理念的成功。作为他的母亲,我在享受这份成功的同时,衷心感谢育红小学提供了这样一个让孩子成长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故事三不一样的晨读

孩子们良好的表达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这和我们常年推行的“书香校园建设”分不开。说到书香校园,就让我们从每天“不一样的晨读”说起吧。

我们学校的晨读可能和其他学校不同。以往,我们总是提倡校园里要有朗朗书声。清晨的校园,朝露未,书声朗朗,悦耳如斯!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朗读课本,孩子们是那么的心不在焉!为什么会这样?问问孩子就知道了:老师要求朗读的是在课堂上反复读过的课文,孩子们对它早已没有了新鲜感。而且,孩子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阅读兴趣也各不相同。全班、全年级把宝贵的晨读时间只是用来读统一的课本,是一项多么低效而不受欢迎的任务!于是,育红的老师们开始了“晨读改革”。让孩子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而且不一定要大声朗读。老师们网上搜书、自己买书、发动捐书,建立了“班级小书架”。孩子们早晨一到校就从书包里、从书架上取出最爱的图书开始阅读,读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校园里少了朗朗书声,可是这种个性化的、孩子们喜爱的静悄悄的阅读更加美丽!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提倡“班级主题阅读”。比如说,一学期中的几个星期,由老师和同学一起确定阅读主题,大家一起来读《三国》,一起来读《西游记》。因为阅读内容相同,就便于组织阅读分享,交流感悟,读书的效果就更好了。

故事四教师节的特殊礼物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育红小学有这么能干的学生,那老师会是怎样的呢?

育红小学的老师有这样两个字的要求:智、爱,我们要努力成为的是“智爱并重”的教师。“智”,更多的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要求老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爱”,更多指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孕育出名师。

为了提高育红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每年的教师春秋文化游,我们组织教师参观名校,开阔视野。育红小学的老师还组成了多个教师社团,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社团的内容丰富多样,有体育锻炼类的,有家政类的,有读书类的,只要是健康的活动内容,学校都给予支持。我们鼓励老师人人拥有一项所教学科以外的优势文化项目,以提升自身的魅力指数。

为了提升教师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每周五的教师学习日活动中都安排了教师艺术鉴赏课,由团支部主办,引导大家来鉴赏名画、名曲、名作。2009年的教师节,育红小学的老师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西蔓美丽观点》一书,学习如何妆扮,如何举止,学习做一个更美丽的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工作,我们正在不断努力。

最后的总结中,我说:小学阶段学习确实是在为孩子的精神打底、人生奠基。我们希望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育红小学的学生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教师获得日新月异的成长,学校得到日新月异的提升。也就是春风化雨、日新月异,充满无限的希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上一篇:“互助型部落”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黄济先生的“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