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私宴“喝酒”,政府干吗赔钱

时间:2022-03-27 08:13:40

安徽省祁门市“民警工作餐‘饮酒死’获赔130万”事件刚退出公共视野,广东省韶光市“官员接受老板宴请,酒后死亡政府赔75万”的消息,又引发关注。

这次“喝酒死”的是韶关沙坪镇副镇长黄宜宾。他在接受当地私人老板吃请后,次日凌晨在镇政府宿舍死亡。之后,在未查清死因的情况下,当地镇政府欲给35万元“赔偿”,但经不住其家属的“天天闹”,与其达成协议:镇政府给家属75万元、帮其妻子完成工作调动。但因工作调动未落实,黄宜宾妻子还到韶关市纪委举报。

如果说,祁门警察因“饮酒死”获赔130万元的巨款,包括“因公牺牲”的75万元抚恤金和“对其他民警的民事追偿部分”的垫付,已有些名不正言不顺,那官员吃私宴后死亡,也要政府赔钱,更让人生出“纳税人当冤大头”的感慨。为什么一些公务人员“喝酒死”后,总能获得公款赔偿?

追根溯源,问题恐怕在于,目前的《工伤保险条例》适用于普通职工,却不适用于公务员,公务员本身没有独立的工伤制度,长期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执行,而军人死亡按三类情况抚恤:病故、因公牺牲、烈士。这就导致:一是公务员“因公牺牲”的适用标准,远比普通职工的工伤“优惠”;二是具体标准比较模糊,让死者家属与政府间有了“博弈”空间,最终却由纳税人来埋单。

普通职工因醉酒身亡,法规明确不能定为工伤;而官员“喝酒死”却可能套用《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的条款,被认定“因公牺牲”。而又因“参照”执行,基层政府在执行中从宽掌握,使近年来官员“喝酒死”后得到巨额赔偿的事,屡屡被曝光。这次一个吃私宴“喝酒死”的官员获赔,就再证其积弊。

也正因公务员适用着比普通职工“实惠”得多的工伤标准,“乱赔偿”的现象才会层出不穷。以此个案而言,当地政府不走司法途径,在对涉事官员之死定性不明的情况下就赔75万元,有无违规,显然应深入查究。而就长远看,解决公务人员工伤标准问题,才是关键。

(摘自《新京报》 本文作者:季鸿褚)

上一篇: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借鉴 下一篇:高房价害了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