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可能性

时间:2022-03-27 07:55:21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可能性

【摘 要】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需要立法、司法、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奠基和配合。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已然提供了适合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土壤。

【关键词】公益诉讼;公共利益;行政诉讼法解释

公益诉讼是指对违法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由与之无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向法院。由法院依法定程序处理的活动。

根据社会契约论,由公民协议让渡出的、由政府代以执行的权力逐渐扩大,并不断地蚕食着个人的私权利。近期,则更多地表现为公权力侵蚀着某一地区的整个公民社会所拥有的公共权利。如国有资产流失案件、行政性垄断的案件、危害自然环境和滥用自然资源案件等等。

换另一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思想的解放。在西方“自由”、“人权”观念的强烈冲击下,人民意识到他们可以运用法律赋予其的权力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以对抗公权力的侵蚀。

一、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宪法基础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制度建立的依据,立足于对公共权力的控制和约束的行政法律制度亦不能例外。宪法代表的是全体人民,解决的是整体的问题,所体现的利益亦是最大的公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蔡志方先生曾说过:“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宪法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也只有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才是合宪的。”

我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据此在我国公共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同事,宪法第四十一条还赋予了公民针对违法失职行为可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以及针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综合以上,针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侵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而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有理有据,具有可行性的。

二、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可借鉴先进经验

1、域外先进经验

两大法系的法治国家有成熟完善的行政公益诉讼实践,可为在我国设立该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各国的法律传统和诉讼文化所形成的差异虽然成为法律移植的一大障碍,且一味照搬他国经验并不现实,但并不妨碍我国集各国所长,结合本国实践,建立本国专属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2、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先进经验

我国的刑事诉讼实行的是国家追诉主义。在这种观念下,即使受害人放弃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国家公诉机关也会坚持提起公诉。因为在刑事诉讼中,犯罪行为侵害的不仅仅是私人利益,更是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这就为针对行政主体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制先例,使得没有特定受害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违法行政行为通过司法途径得到纠正成为可能。

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了支持制度,其中提到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并未使权益受损害的主体,却可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而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向法院。这与公益诉讼的观念不谋而合,也为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先例。在2012年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中,包含了针对污染环境及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的民事公益诉讼。这一举措,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带来了曙光。

三、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奠基

1、明确了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出台前,设计受案范围的有第二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第二条为概括式规定,第十一条为肯定式列举,第十二条为否定式列举。在这种背景下,肯定式列举明显缩小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仅架空了第二条的概括式规定,在诉讼实践中也易产生歧义。而司法解释重申了概括式规定,同时将不属受案范围的事项明确排除,客观上化解了关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模式的争议,同时确保了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开放性,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实践创造了条件。

2、客观上为抽象行政行为进入司法审查范围提供了可能

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抽象行政行为是不可诉的。由此,由抽象行政行为引发的对公共利益的损害便被排除在外,无法得到救济。而司法解释避开了对具体行政行为内涵的界定,且将受案范围落脚在行政行为上,在采用否定式列举划定受案范围,避免了由抽象行政行为引发的损害得不到救济的现象发生。

3、扩充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只有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才能够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按通常的观点,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也可分为已经利害关系和可能利害关系。这样从理论上来讲,针对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其直接利害关系人、间接利害关系人和可能利害关系人便都获得了原告资格。

【参考文献】

[1]王珂瑾.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学贤,王太高.行政公益诉讼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3]韩兆柱.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7(2).

[4]孟卫东.论责任政府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8(7).

[5]刘立霞.论我国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J].理论前沿,2008(6).

[6]韩兆柱.政府问责制:责任政府的实践形式[J].理论探索,2007(5).

上一篇:试析《论语》在中国伦理文化中的地位 下一篇:西南少数民族之藏族民居、信仰、服饰研究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