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敲打在玻璃窗上

时间:2022-03-27 07:36:20

雪花敲打在玻璃窗上

无论是大历史,还是小叙事,我们的书写中如果缺少了关乎天气,更别说天象的文字,那将会被视作缺乏想象力的封闭表述―例行公事的流水账与索然无味的自言自语。于是,风霜雨雪,那些感天悟地的文字,往往成为最为灵动的使者,穿越凡俗与琐碎的时间之河,抵达观者寂寞的心间。

在一场不期而至,席卷中国北方国土面积达340万平方公里的漫天大雪中,编辑部完成了本期杂志的编辑工作。记忆中,上一场大雪在2015年11月,周末,编辑部简朴的会议室内暖呵呵的,自然少不了热茶,为了御寒,那天中午喝了些陈年黄酒。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摄影留学生的话题,专题、展览、研讨,期待来年春暖花开。后来,一切成真,记忆也随之渐行渐远。但那一天午后,硕大的雪花敲打在玻璃窗上的印象却越发清晰。

本期专题的主人公,年逾古稀,业内尊为“公”亦有几十年历史,但他依然年轻,依然活跃于摄影一线,拍照、讲演、讨论,指导后学。他就是朱宪民先生。朱公是摄影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榜样,特别是近两年来,奔波不息,更有佳作频出。编辑部邀请摄影界资深人士于德水、陈小波撰文评点。编者前言写道:

“今年74岁的朱宪民,几十年如一日创作不辍,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不顾古稀之龄且身有微恙,再次回到黄河边,再次去到冰雪极寒的内蒙古草原。我们不禁要问,功成名就的老人家,如此这般为了什么?”

本期海外栏目以亦安画廊台北《中平卓马》展览为契机,聚焦日本战后最重要摄影师之一中平卓马。他终其一生都在向影像、语言、意义提出质问。《挑衅:1960-1975在日本介于抗争与表演之间的摄影》展,让我们再次领略战后日本摄影中常见的那种不规则、高对比度的模糊图像。此外,《德国制造》《入时:康泰纳仕百年摄影》等展览也都是编辑部关注的热点。

以摄影为例,透过纽约的博物馆、美术馆、基金会、画廊,其以美国现代摄影与当代艺术发展的斐然成就为基石,在跨文化、跨媒介语境的驱动下早已突破“纸上作品”(works on paper)的束缚成为美国文化面向全世界高速传播和高度渗透的利器之一。作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海外“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学员,祖宇为本刊带来了独家观察与报道。

本期杂志内容还包括金向怡、陈海舒的摄影作品,这两位青年摄影师出生于中国南方又都曾赴海外学习深造。前者想表达的主旨是个人对自我身份、国家、文化乃至生活本身的重新认识与学习的过程,后者则以摄影为媒介,关注当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集体情感和共同记忆。

2017年2月,CIPA(日本相机和影像产品协会)公布了上年度的相机和镜头产销数据,可更换镜头相机继续沿着2012年以来的颓势“跌跌不休”,而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将在本期“业界月评”栏目中予以分析和解读。

由《中摄影》杂志社与影上书房(嘉兴)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工作日前在浙江嘉兴影上书房顺利完成。评出2016 年度出版及个人制作的六大类上榜图书:年度原创摄影图书、年度摄影译本、年度摄影图书策划、年度摄影图录、年度摄影手工书、年度资助图书。

主办方与入榜者及同道将再次相约春天里。

上一篇: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下一篇:从《颜子所好何学论》浅谈做学问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