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愉悦性

时间:2022-03-26 09:05:57

浅析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愉悦性

【摘 要】中学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美术课认为是一种技法课,毫无愉悦性可言。在新课标中,愉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把“愉悦”贯穿美术课?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新课改;美术课堂;愉悦教学

1 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会,美术教育在中学愈来愈被人们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担负着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且形成有益于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亦不只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品质,它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美、表现美,同时也把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身心休养作为己任。美术教育在传授美育、提高敏锐的感受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课改的推行势必对现代美术教育的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在讲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教育依然留有很深的影子,那种只重视知识讲解和技法传授、单纯的技能和技法训练几乎充斥学习活动的全部。教学方法的单一,内容的高深莫测,学法的被动使美术教学审美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 现代中学美术教学新举措

2.1提高教师素质,让逼迫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在新课标的实践中,凸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侧重艺术教育的个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知识构架,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了解时代信息,掌握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在浅显易懂例子中启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传统的美术课堂中都是老师一个人讲,讲完之后学生照着老师的范画临摹,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是被动接受的机器,没有主观思维、自主意识。而启发式教学是教育界一直提倡的教学新方法,新理念使教师在教学中也更自由灵活,引导学生对美术认识也会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一张卡通漫画、一件手工制品、一段FLASH动画等等,进而从整体了解美术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在引导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2.2变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美术课认为是一种技法课,使之与绘画等同,甚至具体到“画得象不象,画法对不对”,这种简单、呆板的评判标准把学生局限于形式中很难全面发展。现代美术教育要注重艺术性、多样性,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和参与实践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寓教于乐。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的好坏,而是对学生在美术活动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采用积极的评判机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发挥个性,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3 新课改下愉悦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

3.1 愉悦教学的内涵

愉悦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悦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争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悦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乐中,乐为教存,它不但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文化教育乃至其他工作都有很大的启迪。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入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可见,有关愉快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种教学艺术。

3.2 实施愉悦教学的必要性

科学实验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都较高。另外,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唯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在无意识中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深厚的美术素养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挖掘人类的潜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3 愉悦教学的途径

首先,教师的教态在愉悦的气氛中占主导作用。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

其次,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多种方法并用为学生营造直观、良好的学习环境。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直观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在人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大家动手做条龙》中,我除了通过展示图片来激发学生兴趣以外,还在课前把某幅作品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了解画这幅画的全过程。现代媒介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重视导入和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精彩的导课技巧,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例如在《校园艺术节――制作请柬》一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欣赏学校举行的各类文艺晚会精彩节目片段来导入,由于图片里有学生熟悉的身影,精彩生动的节目引发出学生一阵阵的欢笑声,所以在导入部分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然,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它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4 结束语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一书中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实质就强调了教育的愉悦性。美术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就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提供氛围和机会,这就离不开教育的愉悦性。把愉悦作为美术课堂的重要方面,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1] 宋晓波,中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

[2] 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第12页.

上一篇: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四个策略 下一篇:城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