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深夜月明时

时间:2022-03-26 09:02:23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明时。”这是刘禹锡的《潇湘神》之一。刘禹锡的词是写舜帝与他的两个妃子的爱情故事的,为历代名家词中之经典。在湖南,与舜帝及其爱情有关的地点有三个:洞庭湖上的君山、潇湘二水汇流处的岛和万山朝拜的九嶷山。

岛,又名洲、浮洲。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版本的传说。第一种版本是,以前这里只是一个不大的沙洲,每当春雨瓢泼、江河暴涨之时,洪水便把此洲吞入腹中。当娥皇、女英二妃自洞庭湖启程寻找舜帝路过永州时,正逢大水茫茫,艄公不慎,船只触滩,女英险些跌倒,慌忙中抛下碧罗巾一块。龙神得报,连忙放出三只金鸭,将洲高高拱起。还有一种版本是,二妃到九嶷山寻夫不遇,返回洞庭湖时,小船行至岛,忽然听到背后隐约有音乐之声传来,疑为舜在奏韶乐,于是回首张望。艄公也跟着张望,导致小船触礁而倾覆。二妃不幸淹死,漂至洞庭湖时,被人们葬在君山,而她们的罗巾却被州的荆棘挂着,退水后就变成了岛上的蓊郁森林。从此,这个小岛便随水浮沉,水涨洲高,满头珠翠,这个传说就是“州春涨”景名的由来。

二妃在岛香消玉殒之后,人们在此建了一座庙宇来纪念她们。此庙初名潇湘祠,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后来改名湘口馆,柳宗元曾为之作《湘口馆潇湘二水所汇》:“九嶷浚倾奔,临源委萦回。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遗憾的是,过了不久,潇湘祠就毁于战乱。

如果说湘江是古楚大地的一根文明藤蔓,那么岛就是这根藤蔓上第一枚坚实的果实。这枚因道德文化和忠贞爱情而滋养出来的果实硕大无比。因为潇、湘二水在岛汇合,所以诞生了“潇湘”这个词语。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继舜帝、二妃之后,秦朝大将王翦,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唐代大诗人李白、元结、柳宗元、李商隐,宋代大诗人欧阳修、陆游、赵师秀、杨万里、黄庭坚,大画家宋迪,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清朝大诗人乔菜等名人,纷至沓来。他们都是溯湘江而来的,或驻扎岛,或途经岛,或吟咏岛,或临摹岛,或谪居零陵,或南下道州。

烟雨中的岛如同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更加风姿绰约。北宋著名画家宋迪就为岛绘了一幅画,名叫《潇湘夜雨图》,乃“潇湘八景”之首。

岛呈椭圆形,面积约二十亩。它的东南有一码头。

于码头拾级而上,但见浓阴压地,滴翠拥人。岛上多竹、柏、樟、桂树等四季常青之木,中间夹有少量梧桐和刺槐。小径两旁,有些许新垦小块菜地。在这与世无争的岛上荷锄垂钓,采菊养花,真教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南山。透过竹木空隙,对岸远山如黛,江面舟船如织,几只鸬鹚绕在四周捕鱼戏水,颇有意境。脚下的石板路,平平仄仄,弯弯斜斜,别有风情。

岛之所以出名,除了湘口馆,还因清朝时期就建于此的永州最高学府“洲书院”。光绪十五年湖南乡试,该院生员有刘光前等八人高中举人,书院遂名扬三湘,被誉为湖南四大书院之一。只可惜书院早毁,在原址上建有较小规模的具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色的砖瓦结构房屋,像一个四合院。院中的青石古道锃亮依然,古道两旁二十多株古桂树葱郁如盖,金花点缀。透过古树古道,加上那些隐隐约约的残迹,可以让人想象出它昔日的辉煌。

遥想当年,这里一定是层峦叠翠,鸟语花香。江上渔火摇曳,江风轻送渔歌,学子们在花前月下读书,简直如诗似画。难怪陆游慨叹“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了。

傲立水中,与世隔绝,岛简直就是神仙栖身之地。很多人羡慕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在我看来,若在岛遍种竹子和桃树,是绝对胜过桃花岛的。

听到要开发岛的消息,我喜忧参半。高兴的是,作为一个因水阻隔而幸存的风景名胜地,岛是需要开发和建设的。担忧的是,如果规划不好或操之过急,很可能将开发变成毁灭。

在我的想象中,岛永远是“孤独”的,幽静的,它拒绝成为闹市,在这里听不到机器声音,入耳的只有轻细的涛声、乃桨声、簌簌落叶声和啁啾鸟语……如果是那样,我就可以选择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邀好友,操古琴,驾扁舟,横渡潇水抵达岛。我们呼吸着桂香,踏着木梯登上湘口馆,于顶层的走道上席地而坐,仰舜帝,晤二妃,弹奏韶乐,朗诵刘禹锡的《潇湘神》,那是何等惬意啊!

上一篇:人的一生就是一张负债表 下一篇:欧阳夏丹:央视那个夏日丹阳般灿烂的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