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地建设的武汉市旅游产品体系重构研究

时间:2022-03-26 08:02:40

基于目的地建设的武汉市旅游产品体系重构研究

摘 要:武汉一直是湖北省旅游的中转站,具体表现为游客“来得多,走得快”。相比国内其他同等规模的目的地城市而言,武汉市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区位优势明显,极具发展成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潜力。通过分析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产品体系存在的问题,围绕核心优势资源形成组团的方式重构武汉市旅游产品体系,具体由古城之旅——环黄鹤楼古城历史文化区、樱花之旅——环东湖休闲文化旅游区和老汉口租界之旅——汉口沿江租界风情旅游带构成。

关键词:目的地建设;武汉市;旅游产品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47-04

引言

2009年国务院了41号文[200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武汉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底,武汉市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武汉市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准备将其打造成为第九个千亿元产业,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提升旅游产业的地位,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

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在于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然而关联带动效应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与游客停留时间长短有关,游客停留时间越长关联带动效应越明显。因此打造旅游目的地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武汉市旅游业发展至今,一直作为湖北省旅游的一个中转站而存在,具体表现为游客“来得多,走得快”。相比国内其他同等规模的目的地城市而言,武汉市不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旅游发展水平与资源和区位优势不匹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旅游产品体系存在问题。

本研究将通过分析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产品体系存在的问题,围绕核心优势资源形成组团的方式重构武汉市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从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转变,即由“来得多,走得快”变为“来得多,留得住”。这对丰富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理论,增强武汉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和推进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城市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建设理论研究源于实践,包括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两个阶段。

1.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国内外关于城市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传统资源直接利用、社会资源延伸结合和经济资源深化结合三种模式。(1)传统资源直接利用。在旅游开发的初期,各地都是以直接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作为对象物,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景区、景点构成早期的旅游目的地,由此形成普遍开发和遍地开花的局面。作为观光型的旅游目的地,这一局面现在仍是一种主体性的局面。(2)社会资源延伸结合。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地方开始感觉到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足了,资源型的建设需要深化,经济发达型的建设需要提升。在现实中,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和社会的各类经济文化资源延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做法,如成都的“农家乐”的兴起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各地的普遍效仿[1]。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科教旅游等更是多年的研究热点。(3)经济资源深化结合。随着大规模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旅游在其中的作用也在逐步体现,形成了旅居结合,景观房产的新型运作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华侨城的横空出世,被业界公认为华侨城“旅游+地产”模式(董观志,2008)[2]。迪斯尼乐园、杭州宋城集团这类大型主题公园开发也属于这类运营方式。

2.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随着都市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学者研究的视角开始由传统的景区型旅游目的地转向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由于城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城市旅游更能体现出旅游业的综合性,因此,城市旅游或都市旅游从兴起后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研究要早于国内。

国外研究中,新加坡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21世纪成为“旅游之都”的发展战略,提出要通过重新界定旅游业、重新设计旅游产品、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无边界旅游发展战略[3]。劳(Law,1993)认为,都市旅游应该是旅游产品经过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为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应大于城市的各个部门的旅游产品之和[4]。阿什沃斯(Ashworth,1992)指出,或者城市塑造旅游业,或者被旅游业塑造,否则就不能说有都市旅游[5]。

国内研究中,郑耀星(2005)从点线面角度提出城市旅游型目的地包含旅游吸引物、旅游线路和旅游功能区三大要素,其中旅游线路要素是让旅游吸引物实现价值必不可少的要素[6]。崔凤军(2002)认为旅游吸引物不仅仅是城市内的旅游景点,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都将构成旅游吸引物以产生旅游竞争力[7]。魏小安(2001)提出,城市发展旅游不仅需把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而且要把城市本身作为一个中心目的地来发展。城市旅游发展应该是城市包容景区的模式,而不应该是景区压倒城市[8]。

3.国内外研究评价。综上所述,旅游目的地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开展,重点转向了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问题上,尤其是城市旅游目的地,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而重点在于对旅游吸引物的整合。本研究将以武汉市为例,从扩大旅游吸引物范畴,重新构建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旅游功能区三个方面来解决武汉市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现实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构建出城市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机制。

二、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市场和收入。从2004—2009年,武汉旅游业一直保持20%以上的发展速度。但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重创,发展速度均在以往的平均水平以下。2009年,武汉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接待海外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四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之首,基本回到了正常水平。随着武广高铁、合武客专等高铁开通,第二航站楼兴建,武汉中部地理优势再次显现,旅游市场活力迸发,2010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创历史新高。2011年,市政府提出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行的旅游客源地,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接待境外游客11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6%和22%,实现旅游总收入900亿元,增长20%(见表1)。

上一篇:论无锡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 下一篇: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问题及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