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平台生态建设的三种可能

时间:2022-03-26 06:31:58

移动应用平台生态建设的三种可能

在构建移动应用平台生态圈的过程中,依赖自身优势寻找发展方向,互联网巨头往往独辟蹊径,电信运营商仍在顺道前行。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们忙于“跑马圈地”,不停地抛出各种新概念、新产品,围绕这些产品实施技术开放,完成“加冕”实现平台化,聚拢产业链上下游,以此构建移动应用平台生态系统。对于这些“巨头”来说,通过现有的资源搭建平台、招揽开发者、获得用户都不是难题,真正的难点在于拥有创新的运营平台和商业模式。

在2013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针对移动应用分发提出了“轻应用”的概念。这是百度继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之后,在移动互联网布局中落下的又一枚棋子。

何为轻应用?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用一句“开发者,你幸福吗?”作了说明:百度轻应用实现了中长尾应用的有效分发。于是,人们顺着这个意思将轻应用解读为91无线分发渠道的补充。然而,经过对百度轻应用的试用之后,人们又发现它并不只是分发这么简单。

百度轻应用:移动应用平台新生态

关于轻应用的概念,我们从百度世界大会获得如下信息:

第一,无需下载,即搜即用。以往,开发者付出高昂成本拉动用户下载应用,每隔十天半月还要推送更新版本,一不小心就遭用户卸载。例如一款名叫“多趣”的旅游类应用,针对不同城市、不同景点有500多款应用,下载和更新成本成为横亘在开发者和用户间的高门槛。通过轻应用,搜索“上海导览”、“周庄导览”的用户需求都可以直接调入“多趣”,开发者后端的每一处更新在前端都自动呈现,无需骚扰用户。

第二,破壳检索,智能分发。开发者开发的应用不再是信息孤岛,里面的内容都可以被索引,这跟原生应用形成明显的差别。在应用商店里,只有用户输入明确的APP名称,例如“嘀嘀打车”,这个应用才能够被分发。而现在,移动搜索中自然表达的所有与打车有关的需求,比如“我要打车”、“从国贸到雍和宫”等,都将导向开发者开发的打车类应用,大大增加应用的曝光量和使用率,从源头解决分发难题。

第三,能够帮应用调入语音、摄像头、定位、存储等手机本地或云端的多种能力,让应用的功能更强大。以“好大夫在线”轻应用为例,开发者不仅可以设置语音交流模块,还可以调起本地摄像头帮助用户拍摄化验单或患处,从而提供和Native APP相同甚至更好的体验。

第四,订阅推送,沉淀用户。轻应用不仅支持用户搜索时实现调用,还支持用户主动订阅。如果用户有订阅需求并添加应用,相关开发者就能够将用户沉淀下来,并对用户进行持续、精准的信息和服务推送。例如,很多视频类应用的用户有追剧的需求,百度支持用户订阅的功能,只要用户订阅了应用,每当有新剧更新,开发者都可以第一时间通知用户,增强粘性,从而与用户建立起更加稳固牢靠的关系。

从前面两条表述中可以得知,百度轻应用完全建立在移动搜索的基础上。百度立于搜索,并且在传统搜索领域推出“框计算”来对接应用开放平台。有一种说法认为百度是大型站点的导流站,但在“框计算”推出后人们又说所有网站都成了百度的后台。不管怎样,百度通过“框计算”平衡了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并完成搜索生态的布局。现在,百度将这种关系移植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而且依然通过最核心的搜索业务。百度通过搜索解决了应用商店存在的缺陷,为大部分开发者,特别是中小开发者谋取到福利,同时还让用户获得优秀的应用,迈出移动应用生态链建设积极的一步。

通过后面两条表述又能得知,百度轻应用还是一个应用开发平台。然后,我们把百度轻应用在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平台部署的可能性,百度轻应用的应用分发能力,以及百度轻应用的应用开发能力相加在一起时——一个集应用开发、分发功能于一体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态系统诞生了!

这不是我们的臆想,回顾一下PC平台的情形:所有的开发者、应用程序和用户分别围绕Windows、Mac和Linux三大系统,形成三个完整的生态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Web应用实现了跨平台运行,但它严重依赖浏览器。浏览器的性能参差不齐,支持标准不一,所以Web应用无法做到一次开发、一致体验的效果。此时,Flash在浏览器上层形成了统一平台的雏形,并最终迎来Adobe Air的横空出世。Adobe Air帮助Web应用实现一次开发和一致体验,成为真正的跨系统Web应用平台。

Adobe Air在PC端的发展不温不火,并且现在已经停止了对Linux的支持,但它的理念很有借鉴意义。同时,PC端与移动端又有着本质的不同。PC端是“富应用”的天下,追求富功能和高效率,而移动端更适合“轻应用”,并且支持移动应用的HTML5已经成熟。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李明远表示百度轻应用可以提供移动广告、前向付费帮助开发者变现,“商业模式非常具有想象空间”。与Adobe Air相比,百度轻应用可谓天时地利,更有潜力发展为统一的移动应用平台。百度拥有围绕着轻应用的云生态,包括开源的APP开发框架clouda工具,还有语音云、人脸识别、图像处理等开放的云组件,甚至还有针对开发者向轻应用“迁移”的多条转换路径和方法。

从目前看,百度轻应用平台功能丰富的应用还很少,主要是一些功能简单的WebAPP,在体验方面和Native APP有不小的差距。开发者可以通过模板拼装创建轻应用,也可以连接自己的应用来创建。不过,HTML5支持下的移动互联网被所有人都看好,百度轻应用的质量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百度轻应用解决应用商店的弊端,99.9%的长尾应用无法被用户看到那么另外的0.1%是?——超级APP。

微信、UC:超级APP的A2A之梦

所谓超级APP,是指那些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成为用户手机上的“装机必备”的基础应用。这些超级APP提供了开放平台,收罗不少开发者和创业团队,成为除应用市场之外的另一条推广途径。从这个角度看,承载百度轻应用的百度APP也是一个超级APP,但百度轻应用的精髓在搜索本身,而非纯粹的A2A。微信和UC才是完全的超级APP生态,一个是即时通讯工具,一个是手机浏览器,二者正朝着真正的A2A平台发展。

UC的模式与百度轻应用有不少交叉的地方。浏览器自PC时代起就具备平台化的潜力,这一点前面已经谈过。在移动端这种优势增强,基于HTML5标准开发的Web APP在使用体验上能够向Native APP靠近,使浏览器成为重要的APP运行平台。因此,拥有4亿用户的UC看到这个时机,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超级APP平台的开发者生态。

UC的生态建设从“UC+”开放平台战略开始,该平台由网页应用中心、插件平台以及应用书签平台三部分组成,为开发者和传统网站提供移动互联网的运营服务。UC网页应用中心是国内首个移动Web APP应用商店,目前已成长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的移动Web APP应用商店,UC网页应用中心的月活跃用户已超过4700万,Web APP累积添加次数已超过1.8亿次。但是UC面临着网页技术的限制,HTML5是一个尚待完善的标准,所以Web APP真正取代Native APP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UC的对策是通过浏览器扩展插件来满足用户需求。

UC优视总裁何小鹏最近撰文称超级APP与轻应用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实际上用这种关系来形容浏览器与轻应用更加精确,因为浏览器需要轻应用来实现具体的功能,轻应用需要浏览器平台运行。而对于微信来说,这种依赖是单向的。

微信是超级APP的代表。最新的数据显示,微信在国内拥有4亿用户之巨,海外用户也突破1亿。基于如此庞大的用户数,微信在开放平台运营方面显得底气十足。微信5.0版本开始的游戏中心俨然一座喷发的火山,“打飞机”、“天天爱消除”等游戏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微信作为分发平台的巨大能量。虽然目前微信还未推出“应用中心”,但在人们的想象中早已出现微信横扫应用分发市场的画面。

对一些中小型开发者和创业团队来说,在超级APP上进行应用的推广比直接在应用商店打榜成本要低许多。微信开放平台官方主页上这样写着:“成为微信开放平台开发者,让拥有亿级用户的微信平台成为你的免费推广平台,让用户帮你口碑营销。”——一句话说到开发者的心坎里去了。

互联网专家陈志刚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随着APP模式陷入分发和使用两大长尾困境,微信、UC浏览器等意图建立其自有的“超级APP”平台的野心也逐渐显现,这意味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争夺已不限于产品层面,进入平台竞争阶段。微信的优势比较明显,因为其并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产品,它在移动互联网的层级上,可以下探到底层,成为应用、模式、生态架构的承载基础。

电信运营商:拥有技术和渠道两张好牌

在平台建设方面,运营商没有被落下。中国移动拥有移动MM应用商城和相应的开发者社区,中国电信拥有天翼开放平台,中国联通重点发展WO+开放体系。相比PC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更具先天优势。运营商拥有最贴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和业务平台,能够提供应用开发和运行环境,并且在短信、通话、支付系统、LBS定位方面提供支持,这些因素对移动开发者的吸引力非常大。

运营商的劣势在于缺乏对运营模式的创新,很难对平台发展方向进行把控,在这方面赶超互联网企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从运营商手里的牌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在技术上落后于人。另外,运营商的渠道能力也非常强势,特别是他们掌控终端,可以通过定制应用来完成分发。如何理解开放的精髓,发挥好这两方面的优势,是运营商构建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关键。

上一篇:当事人 10期 下一篇:数字阅读 本分还是要把“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