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疾人的四十年

时间:2022-03-26 06:22:50

1992年,梁达明获得了“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的称号,那时,他以“人像”发家;之后,他“改行”做过风光摄影师;再之后,就是最近这次见面,他给我们看了一组《一个残疾人的四十年》。当我们笑着说,梁达明又开始做纪实摄影了,他说:“好长时间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摄影家应该关注历史、记录历史,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对新闻的追踪。”

世上每一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拼命干着各自的事,身体健全的人拼上百分之百的气力,而他则要拼上双倍乃至更多的气力,因为他有着不健全的身体。这组图片讲述了一位普通残疾人的生活。

梁晓枫是位因小儿麻痹而终生靠双拐生活的残疾人,在他出生的城市沈阳风风雨雨度过了四十年的历程。他在家人、社会和数不清的好心人的关怀下,走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刻苦钻研的他成长为一个有着一门精修电器手艺的、轮椅上的男子汉。后来他遇到了沈阳一家福利厂的工人王秀玲,1987年他们结婚组成了自己的家庭。1988年他们有了一个健康的儿子,三口之家充满了欢乐。

随着城市的改造,他们的房子被动迁了,一家三口搬进了租用的只有7平方米的小房里。城市大批工人的下岗,使得梁晓枫的电器维修工作也结束了。风里、雨里、雪里,他为一份可以养家的工作而四处奔波,这一对残疾人的日子在清贫与平淡中一天天流过。

1995年,新大楼拔地而起,在新的住宅小区里他们分得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从此告别住了三年的“7平方米”。政府的关怀让这个残疾人家庭感恩不尽。梁晓枫电器维修部也挂上了牌。顽强而乐观的夫妻俩,尽量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像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幸福生活是面对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普通残疾人的最高生活目标和最大心愿。

童年时的梁晓枫心灵手巧(1965年摄)

童年时的梁晓枫心灵手巧(1965年摄)

中学毕业前光荣加入共青团(1974年摄)

幸福时刻(1987年摄)

儿子降生了,健全的孩子给这个残疾家庭带来了无限希望。(1988年摄)

同病相怜的夫妻是人生旅途中难以割舍的相守。(1994年摄)

儿子给他带来了快乐(1993年摄)

新楼盖好了,他们在政府的关怀下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1995年摄)

掌握了一门精修电器的技术,梁晓枫的收入撑起了整个家(2002年摄)

儿子长大了(2005年摄)

相关链接 我拍纪实题材

拍这组照片,我希望把残疾人的精神面貌、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都很好地体现出来。我希望拍得深入,而不是表面化的猎取。尤其当拍摄对象是自己的哥哥时,我更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跟踪拍摄。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我从小就有机会拿着相机拍照。所以这组照片中除了两张资料照片,其余的都是我在四十多年中陆续拍的。

一个残疾人的四十年,不仅仅是他个人和家庭成长的四十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会在四十年间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个人生活带来的种种改进。也许很多人在看过这组照片后会觉得这样的画面很陈旧,家家都有,但我想说的是摄影的特性就是“纪实”,与其满世界地去找题材不如长时间地关注你身边的人和事,时间的进程会让你看出这种关注的价值。

作为摄影师,应该能驾驭任何题材。我最早接触摄影时拍风光照片,后来到照相馆里从事人像摄影,平时就拍些纪实的题材。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要训练自己在遇到不同的题材时都会随机应变地找到相应的拍摄方法,不至于乱了手脚。

在实践中我给自己的拍摄总结了一些“指导思想”:风光摄影要气势、纪实摄影要细节、人像摄影要性格。其实,1993年我的纪实专题在《人民摄影报》的新闻比赛中就曾获得金奖、好几个专题在香港的一些刊物上刊登。但当时因为我的“主打”题材是人像,所以大家还是认为我是搞人像摄影的。

1994年我曾经在新华社办的学习班里专门学习过新闻摄影的拍摄,也是从那年开始给荷赛投稿,虽然没有得过奖,但我有他们每年的作品画册,在看这些画册的时候我觉得其实纪实的内容完全可以用很艺术的手法来表现。荷赛获奖作品中体现出的“视觉冲击力”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艺术手法的体现。构图是修养,快门是思想。摄影人平时的艺术修养决定了他在拍新闻、纪实题材时的结果。所以拍新闻、纪实题材的内容并不就是要拍得像白开水似的才算“纪实”,能够用更好的构图、光影来体现,岂不是更好?

上一篇:小个头 大视角 下一篇:走进非洲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