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

时间:2022-09-12 12:06:37

试析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

【摘要】 辽宁医药产业发展也与集群化密不可分,辽宁目前已形成以沈阳、大连、本溪、锦州、铁岭、丹东等多个医药产业基地和若干个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但是与国内众多医药产业集群一样,面临进一步发展瓶颈,本文分析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产业集群 辽宁 医药产业 创新

产业集群能够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所以如此广泛地受到关注,根本点在于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并释放出的集群效应,在医药产业领域,集群化发展更是各国医药产业首选的发展战略。

一、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问题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观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的内部资源聚集效应和协同效应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集群内价值链网络协同优势。辽宁目前拥有的医药产业集群(基地)主要分布在沈阳(铁西、新民)、大连(高新园区、金州新区、花园口经济区)、本溪、锦州、铁岭及丹东等地,聚集了辽宁医药产业一半以上的资源和产能,是辽宁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比较国内其它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崛起,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地区之间对国内外生物医药项目、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以往靠土地、劳动力价格以及其它优惠政策所形成的的区域比较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因此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内在的竞争优势来吸引更多医药稀缺资源加入以维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能力是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之一。

打造辽宁医药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工作:一是从政府角度,明确和突出现有产业集群的功能定位,有效解决产业集群建设中定位不准确、主题不突出、差异化不明显等问题,有效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扶持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二是集群本身应突出特色,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聚集和协同作用,从全球产业链角度寻求竞争优势。三是集群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应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突出品牌效应,带动集群内部创新网络建设。

二、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发挥问题

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是集群中行动主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联合行动时产生的一种效应,其强度大小取决于集群中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度与合作方式,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由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基于集群效应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如果这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和高效率分工合作,势必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大大增加,集群竞争优势下降和效率低下。因此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发挥需要通过整合、优化产业链,强化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效率、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目的。

目前辽宁省内各医药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严重影响了集群产业链协同效应。一是集群内部产业链不完整、效率低下。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完善的产业链条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链上下游各产业形态环环相扣,相互竞争合作,缺一不可,而目前省内各医药产业集群运作过程中仍无法做到高效率竞合,比如产业链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技术扩散缓慢,成果转化率低,很难做到信息共享,这些都阻碍了集群内部产业链协同效应发挥。二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因差异化不足而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形成技术模仿――套利――低成木竞争的恶性循环,盈利空间被挤压,集群技术创新投入和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削弱或丧失。三是核心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系统中作用不明显,整个产业集群处于松散状态。产业集群背景下核心企业往往通过对合作伙伴的不断选择来促成整个产业链效率的提高,整个产业链条就是一个动态联盟,联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间接地提升了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核心企业一定程度上通过合作伙伴的优胜劣汰影响着这个庞大的联盟能否高效率地运作。因此应围绕集群主导产业,不断完善其上下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美、德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都很高,这些产业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只能获得外部经济性的集群效应,结果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因此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要解决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发挥问题。

三、集群创新能力问题

创新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医药产业集群最为关键和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知识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运用产业集群强大的创新网络协同优势可以使知识在产生、传递和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无论生物技术创新、新药发现,还是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等都需要生物医药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协同配合,但并非所有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都能做到这一点,它取决于集群创新网络系统能否做到高效率和资源共享。

辽宁目前医药产业领域创新基本集中于各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如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立了中国药都研发中心,打造链式新药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两大平台,在两大平台的拉动下,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快速集聚。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园区,2005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已累计获得14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形成了“高端企业优势明显、整体发展环境优越”的集群式产业格局。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比差距很大,比如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区创新基础设施完善,聚集了大量的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人才,研发实力雄厚,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亚太一流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产品制造集聚区。先比之下辽宁医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显然差距很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集群内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相关组织之间相互学习和信息交流机会和频率不够,孵化器、研发平台利用率不高,风险资金介入度不够,研发成果和专利转化率不高,甚至有些成果和专利跨省区转化,可以说集群化虽然对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整体创新优势不明显。

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是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集群创新网络视角,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策层面,在人才引进与留住人才、研发资金筹集和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二是充分聚集生物医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各种资源,提高创新和研发效率。特别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他们构成了医药研发、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相对于单纯企业间的互动,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合作更有价值。通过集群内部高效率的创新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三是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等筹资方式可以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通过专业化服务机构可以提供更专业的CRO、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创新平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为集群创新提供从研发、信息提供、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到风险投资、管理经营等涵盖整个产业发展链条的高效服务,解决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四、集群内大企业效应问题

产业集群包含大量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彼此之间通过物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资本等要素交换,形成具有共生关系的共同体,在集群内多元化行为主体中,核心企业(focal firms)处于集群结构的核心位置,居主导地位,在集群竞争优势各要素交互作用中,核心企业对集群竞争优势要素整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集群成长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已经为国内外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

2012年国内医药工业产值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年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2647.79亿元,现有六大产业基地26个医药产业集群,汇集了全省58%的药企,13家药企入围全国医药百强企业,其中扬子江药业产值超百亿元,恒瑞制药也超过50亿元,大企业带动了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江苏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梳理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发展经历,几乎所有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大企业的核心作用,下表1为2007年以前设立的部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经营特色及龙头企业一览表,由此可见一斑。

工信部2013年的全国药企百强排名中辽宁两家企业入围,分别是东药集团和大连辉瑞制药,但是与江苏、山东等医药大省差距很大,因此从推进辽宁医药产业发展角度,也需要尽快形成几个具有这种增长极效应的超大规模的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以及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促进集群内资源共享,把大企业的关联效应和吸附能力转化成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资源。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摆脱国内长期以来园区发展靠外部优惠政策和政府主导的初期发展形态的一种全新产业发展模式,而集群发展需要借助集群协同效应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对辽宁医药产业而言,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核心企业在集群产业链条上的主导作用,加强集群企业间分工合作,创造与维护良好的集群发展环境是破解辽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瓶颈必须思考的问题。

(注:本篇为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2BJL015。)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er):国家竟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孙科:美国北卡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及其借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 裴志东等:从对大连双D港的剖析谈国内中小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存在的问题[J].中国卫生产业,2012(5).

[4] 褚淑贞等:产业链视角下医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合作形态[J].上海医药,2013(7).

[5] 吉庆华:基于国际产业链的我国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

上一篇:借鉴纽约联储经验推进金融改革 下一篇:对创新住房公积金内部会计控制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