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的戒烟故事

时间:2022-03-26 03:14:16

一个男孩的戒烟故事

从事职校“未保”工作多年,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转化一个后进生,需要教师的智慧与耐心,需要学生的反省与接受,更需要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并且在面对孩子成长问题时,不断学习实践,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从大处着想,从小处入手,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抽烟男孩】

华斌是工读学校职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在他还未出世时,爸爸就因打架致他人重伤而被判有期徒刑15年。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弃他而去。被奶奶养大的华斌因自己的出身从小备受白眼与非议,而且对别人提到他父母非常敏感。

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抽烟了。中学时因成绩与行为规范双差,又不服老师的管教,于初二转入工读学校。家庭的不幸让华斌至今都无法坦然面对接受。

进入工读学校不到一个月,他就因在校内抽烟受到处分。为此,我请他的爸爸来校面谈。在与华父的交流中,我感到他对儿子有深深的愧疚感,家庭的不幸是他一手造成的,他一直想补偿父爱。自从他重返社会后,工作屡屡碰壁,面对现实他失望多于希望,往往不顺心时,就打骂儿子。

华斌说:“就希望父亲不要动不动打骂我,我会做好自己的事。”

我安慰:“你要勇敢面对现实,更要让儿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他的抽烟问题。吸烟有害健康,华斌有较长的吸烟史,这与他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有关,现在学校有良好的禁烟控烟氛围,再加上你的回归,亲情的温暖,他戒烟正是时候,你说呢?”

华父表示一定好好教育他,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但是过了一周,我听门卫说,他看到华父放学来接儿子,在校门口就发烟给儿子。无独有偶,我又听学生讲,新生一年级要到东方绿舟军训一周,华父送行时许诺只要军训表现好,回来就奖励两包烟。对此,我感到非常愤慨并且纳闷,便约请他来校核实情况。

他不以为然地对我说:“胡老师,我觉得抽烟又不是大事,我小的时候也抽,说实话在家里我是发烟给华斌的,就像发给朋友一样,我感到这样气氛好,好交流。”

“华爸爸,教育无小事,往往小事上的放任将带来思想上的疏忽大意,造成大的事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还小,有时难辨是非,可我们做家长的是非观念一定要清楚,要正确引导孩子。孩子做得好,你要奖励他,精神的、物质的都可以,但怎么能奖励香烟呢!你在前面都做了榜样了,你儿子还不使劲跟你学?这样下去,常在违纪的边缘走,处分升级是早晚的事。”我沉重地提醒着他。

华父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郑重地点点头说:“好,我保证他今后不在学校抽烟,我说话算数。”

我继续引导他:“不在校内抽烟,言下之意校外还是可以抽的?我想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戒烟。”

“唉!孩子烟瘾重,慢慢来,先保证不在校内抽,老师,你放心好了,这小孩是怕我的,等会儿我让他写个保证书。”

于是当着他爸爸和我的面,华斌写下了保证书。自从这次面谈后,华斌的行为有了改善。

可好景不长,班主任发现华斌的老毛病又犯了:有时不上课,有时不出早操,问其原因,说是肚子不舒服上厕所。与家长沟通反映此事,华父也帮着说话,表示他的肠胃最近确实不好,望老师谅解。

此类现象多了,引起了我的警觉。经过多次调查并与华斌谈心,我的直觉告诉我,华斌上厕所是假,去抽烟是真。但每次他都信誓旦旦,说已戒烟,保证不在学校抽烟。

有一天,班主任汇报华斌又不在课内,我到处找他,发现他在五楼男厕所里抽烟。这证实了我之前的判断,华斌无话可说。于是,我再次约请华父来校商讨抽烟的问题。

对儿子的表现,父亲充满了愤怒与失望,同时在我面前大倒苦水:“天天说不要在校内抽烟,还是抽。这小孩……”

我对华父分析原因:“烟在身上,心不死,现在华斌就是这个状况。他知道学校是禁烟区,抽烟是要处分的,课间休息时也有老师巡查;因此他整天琢磨怎么吸才不被老师发现,天天与老师玩‘躲猫猫’,甚至逃避上课去抽烟,严重影响学业,现在作为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下决心,戒烟!”

华父脸色凝重,紧蹙眉头,半天才说:“老师,你说的我懂了,就像一个赌徒一样,只要身上有点钱是不会甘心的,直到输光了。之前,我对此事认识不够,我有责任。我一定会帮助他戒烟的!”

【教育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始终有两条线在同时进行,一条是教师对于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线路,另一条则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线路。两条线交替展开。

在第一条线中,教师认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他的认知有密切关联,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循序渐进地改变家长的认知。认知的形成与家长的家庭背景、文化素质、人生阅历、反思能力以及解决孩子问题迫切性等都有关。

对还没有教育意识或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家长,教师耐心、真诚,并适时地引导家长,授之以渔,协助家长共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这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储备,并多与家长沟通,保持反思的状态,不断调整教育理念,逐渐让家长认识到抽烟对于自己孩子的危害程度之深。

在第二条线中,华父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在历经反思、转变。从一开始纵容、支持儿子抽烟,甚至投其所好把烟作为奖励品(他觉得抽烟不是大事)——部分限制,要求儿子保证不在校内抽烟(意识到学校是禁烟的,抽烟是要处分的)——全面监督儿子戒烟(对儿子的状态和香烟有害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过程是他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他不断调整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这种角色、功能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作为教师始终相信家长有这种学习反思的能力,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反思空间和转变契机的。

【效果分析】

本案例虽然在孩子抽烟与不抽烟的反反复复中进行着,其中教师对于家长教育方法的干预,然后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在这种反反复复中进行。明显地看出行为的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最后家长对于孩子抽烟的事情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虽然华斌的抽烟行为在本案例中暂时停了,但是在以后还必须关注,并加以巩固,这也要求教师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制止,不断强化华斌的戒烟行为,这样最终才能使他改掉抽烟的习惯。

【反思】

在这起案例中,教师对华父的心理状态也进行了一定分析。因为自身有污点,所以当华父回归社会后遭遇了很多挫折与艰难,他本身也是缺爱的。虽然他对华斌有种深深的愧疚感,想补偿父爱,但他不懂得怎样去爱孩子。

教师发现,他在高兴时会发烟给儿子作为奖励品,甚至可以一味帮着儿子说话,过度帮助、保护;而他不顺心时又会拿儿子当出气筒,打骂是常有的事。华父的爱是矛盾的,易使孩子产生困惑、心神不宁、惊慌和愤怒。

华斌就如同第三只笼子的老鼠(一个由三只笼子各关一只老鼠并区别对待的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第三只笼子的老鼠死得最早),长期处于这样的恐惧状态会让他缺乏现实感和安全感。这值得引起我们深思,学会爱不容易,它异常现实,爱孩子就要有益于孩子,爱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人的认知决定行为:当你首先有这种意识时,你才会有相配合的行动出现。

本案例中华父没有抽烟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意识,所以才出现纵容儿子抽烟的情况,这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如果把抽烟有害身心健康的意识放在前面进行预警的话,当孩子一出现抽烟行为时,他就会警觉,第一时间采取主导性措施予以干预控制,这能有效预防孩子不良陋习的养成。

作为家长要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孩子在成长,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没有跟上,用自己的老眼光来理解、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已使许多家长遇到了各种麻烦甚至是灾难性的悲剧。

只有经常接触新理念,学习新方法,深入认识自己与孩子,调整心态并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努力改善亲子关系和适应能力,才会更好地促进孩子人格成长,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文中人物系化名)

上一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消化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 下一篇:“绩效主义”危害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