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语体看大众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时间:2022-03-26 12:41:20

从网络语体看大众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摘 要:本文力图以网络语体的应用和接受为视角,以大众文化的新特点为研究对象,透视网络语体流行背后的大众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从网络语体的流行看大众文化的发展,透视人类生存困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能更加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体;大众文化;反权威;自身悖论;归依认知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52-01

一、引言

从网络语体看大众文化的特点,首先要理清语言语体与文化的关系。语体是语言的具体使用形式,本质上具有语言的一切属性。早在半个世纪前,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就已经为人类指明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不仅作为思维的外壳、思想的载体,更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印记。萨皮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内涵着人类的精神和主题价值观,不仅表达着思想,言语过程中也展现语言主体和外部世界的价值关系,以及主体活动的本质特征。“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网络语言的言语过程体现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从语言这一角度可以透视当下文化发展现状,透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思维状态。

其次要理清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已经被视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加以研究,东西方许多学者对大众文化进行过概括,法兰克福学派的洛文塔尔认为:“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个体的衰微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雅艺术”学者陈刚认为“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二、大众文化新特点

1、从网络语体的应用来看,大众文化呈现出狂欢化,呈现对主流文化权威和传统的反抗。各种网络语体层出不穷,网络语言作为大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狂欢化的精神实质。这种狂欢化来自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强制性的压抑,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社会意识形态代表了权威,为个体设置了各种行为规范。主流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代表,通常以社会的名义对个体提出要求,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使主流意识形态渗入到人的潜意识中,而主流文化的渗透主要是通过权力话语或主流的言说来实现的。随着如今对个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个体在被理性压抑后的感性亟待释放,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制性、消解权力话语,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目标。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为大众文化的反强制、反权威提供了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虽然是虚拟存在空间但是更具现实性,在生活中受规制的有规则的大众文化在网络中盛大狂欢,“狂欢提供了打破日常生活的压抑的机会,提供了被压抑者的声音在最大时可被听到的机会,提供了社会接受它通常所压制和否定的快乐的机会。狂欢的本质是它对规范着日常生活规则的逆转,狂欢的必要性源自被压制者最终对屈服于社会规范的拒绝”。

2、大众文化在反传统反权威的同时,自身陷入矛盾中,矛盾来自大众文化的流行性这一特点。流行中个性的建构和消解形成了悖论。心理学家齐美尔认为:“人们有两种需要,一是要顺应社会,满足社会相符需要;二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以满足社会差别需要”满足社会相符需要与满足社会差别需要在个体个性方面形成既有冲突又可共存的的矛盾。这种矛盾也体现在大众文化自身的悖论中。这两种需要均可从网络语体流行中看出,从大众对语体进行仿拟的目的可以看出,大众参与语体的仿拟或出于感情的宣泄,或出于对社会时弊的针砭,都基于个体性感想的表达。

3、从对网络语体的接受来看,大众文化具有重感性、反冷漠性、重视体验认知的回归以及重视存在价值等新特点。从语言的本体层面上看,语言不仅是人类存在的标志,更是人类体验存在的场所,语言背后隐含着大众的价值取向。网络语体作为语言的使用形式,语体的多变展现的是大众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化的语体使用和表达中,隐喻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变化。

三、结语

网络语体的狂欢,也是大众文化的狂欢,大众文化的发展,也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表达出来。网络语体多样呈现,寓含着大众对文化的新追求,虽然对网络语体的接受还受到某些群体或条件的限制,但大众的广泛参与,使得网络语体的确体现了当代人的思想、生存现状,表现出大众文化变化发展的新特点。研究网络语体下,大众文化的新特点,对于把握大众文化发展方向,解决大众的生存困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周宪.审美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变异[J].文学评论.1995,(1).

[4]陈刚.大众文化与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2.

[5]约翰·费斯克.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8.

上一篇:试析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材料运用 下一篇:浅谈神学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