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林黄河岩画考

时间:2022-03-26 10:31:04

白杨林黄河岩画考

[摘要]甘肃省平川区境内发现有两处黄河岩画,分别为白杨林黄河岩画和野麻黄沙岩画。本文对白杨林黄河岩画的图像、图案、内涵进行了介绍和考证。

[关键词]白杨林黄河岩画;动物岩画;祭祀图案

[中图分类号]K87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12-03

一、白杨林黄河岩画图像概说

白杨林黄河岩画地处黄河红山峡谷东岸,韦精山西麓,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野麻村白杨林社。岩画刻于河边一山脊崖面上,崖前空旷宽阔。山体为红砂岩,经千年风雨,分崩离析,似乱石堆砌。崖面为自然断面,坐东向西;岩石中间横向断裂,保留部分成长条状;画面南高北低,左上部破损严重。

岩画共有图像23幅,其中半身人体像1幅、人头像2幅、手印4幅、动物像7幅、鱼尾3幅、器物像3幅,其他构图3幅。依画面中间一半身人体像,将整幅画面分左、右两部分。

左半部画面有图14幅,其中动物像3幅、人头像2幅、手印2幅、鱼尾2幅、器物像3幅,其他构图3幅。画面偏左位置刻一雄性动物,似狗,无头,体瘦,明显,四肢修长,前肢后曲,后肢前弓,膝爪形态自然,呈几案状,似在行走。狗背上磨刻一竹筐状器物,筐口大底小,筐体有磨痕,筐口刻成椭圆形,画面有立体感。筐搁在几案上,用作盛物器具,似乎在行某种“礼仪” 。筐上部刻两个同心圆,外圆很大,内圆较小,两圆之间有磨痕,显得光滑整洁。两个圆似为中间有孔的圆片状器物,应为一玉瑗。狗左下为一猪,躯体刻成长椭圆状;头颈处有刻痕,未成图;背部刻一竖线,为箭杆或箸筷;前肢前伸。猪前划一竖线,线左岩面残损,线上端左拐,线中间处向右有方形凸出,方凸接猪头颈部,应为一牢宰,方凸为圈门。狗的右下方,与猪等高处有一山羊,头顶部有犄角,背微凸,臀部呈直角状,背插箸筷或箭杆,短尾上翘,腹线以下岩石残缺。羊右并列四个图案,第一个图案是一个圆圈,似一个未完成的人头像。第二、四为两个人头像上半部,刻出眼眶,点窝状眼,额头凿一点,秃顶,顶上刻一竖线。两头像狰狞恐怖,形似骷髅。当为人头祭,头顶竖线是箸筷。第三个图案是线条构图,下似方块,上接半圆,如挂锁。玉瑗右侧一字排列五幅图像,一、三为手印,二、五为鱼尾。手印五指健全,构图合理;鱼尾直立,尾鳍宽大,左为弧线构图,右为直线构图。第四幅图案似手,又似一棵草。后三个图案下半部残缺。

右半部画面有图8幅,其中畜体像4像、手印2幅、器物像1幅、鱼尾1幅。画面中间位置,左刻一肥美的绵羊,右刻一巨大的鱼尾。绵羊高扬头,上、下颌刻线明显,凿点状眼,大犄角下弯转向前。绵羊脖颈粗壮,胸阔肩厚,前躯饱满,体躯修长,臀部尖瘦,前肢粗短,后肢成钉形,呈下行姿势。鱼尾直立,平面构图,对称合理。鳍梢展幅大,鳍纹清晰,磨痕虏深。鳍根右侧有两条横向刻线,相交,似打结提系之用。鱼尾右有一手印。绵羊腹下一手印,手印下刻一山羊,头颈部漫漶不清,有划痕。山羊平背,臀部直角状,短尾上翘,腹部弧线清楚,四肢处岩石残损。绵羊左下侧刻一长椭圆,形如冬瓜,与山羊等高,左接一大方框,当为一豕圈舍。绵羊和鱼尾之间靠下凿一盆钵,盆内凿有竖线。盆钵敞口有沿,右有提耳,左有流口,竖线当为搁置在盆内的箸筷或调羹。绵羊背上部凿刻一羊,画面很小,头高扬,前蹄腾空,似一奔跑中的羔羊。

画面中间残损严重,刻一蚂蚁状半身人体像。圆头,面无器官,颈、躯干、臂刻成粗线状。一臂插腰,一臂仅存肩至肘部,臂势也似插腰。头顶有两根头饰,左根上扬,梢尖垂折,右根沿头顶弧线向右下抛出。

二、白杨林黄河岩画图案诠释

牲玉。祭祀用的牲畜和瑞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肥美的牲畜和珍贵的瑞玉是最合适的了。祭品丰厚、稀贵,才显得心诚意诚,《左传・昭公十八年》载:“郑国有灾,晋君大夫不敢宁居,卜筮走望不爱牲玉。”《国语・鲁语上》:“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牢圈。以闭合的线条表示拘圈。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岩画中,有方形或圆形的畜圈图形。①白杨林黄河岩画中,刻一豕卧于圈外,表示满圈肥猪都供于神,肥猪已牵出来了,连箸筷都准备好了。西周春秋之后,畜牧业有所发展,祭祀有了‘少牢’和‘太牢’两种规格。②《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牢者牲畜圈也,太者大也,少者小也,猪、牛、羊三牲具备为太牢,羊、豕具备为少牢。据考证,周代士祭祖之礼――特牲馈食礼(以豕为主,另加黍稷、鱼、腊等);大夫祭祖之礼――少牢馈食礼(用豕、羊,另加黍稷、鱼、腊等);天子诸侯祭祖之礼――天子举以太牢(用豕、牛、羊,祭器九鼎,诸侯祭祖也用太牢,祭器七鼎)。③依此看,该岩画又可称为少牢瑞玉祀神图。

瑗。璧,圆形,扁平,正中有孔的玉,古代贵族在朝会或祭祀时用作礼器。孔大边小的璧称作瑗。画面中的瑗刻得很大。

笾。礼器中筐笼称作笾,祭祀、宴会时用于盛果品和干肉等食物,常和豆同用。豆为木制,盛肉食。《论衡・量知》:“有司之陈笾豆,不误行伍。”(有司,主管祭祀的官吏)笾,南方为竹制,平川地区多用柳条、t芨编就。

箸筷。箸筷为餐具,当地祀神时称祭品为“供”,有在供品上插箸筷的习俗。

巫。古代以求神、占卜为职业的人。祭祀是岩画描述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祭祀岩画中总有一个画得很大或位置突出的人物,这些画得很大的主要人物就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④本幅岩画中,巫居画面中间,位置十分突出。

骷髅。岩画中出现骷髅图形,一般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骷髅崇拜,一是祭祀品。岩画中祀神祭品分物牲、人牲、血液三类,骷髅⑤(人头)是人牲之一。本幅岩画中骷髅残存图像与阴山乌拉特后旗南部大坝沟畔悬崖上磨刻的两个骷髅中右图极为相似,都是秃顶,圆洞眼眶,额头凿一点。不同之处是本幅图中骷髅头顶插箸筷,这也是被认定为祭品的主要原因。图中之物分食物、器物两类,骷髅不可食,应为器物,解为饮器也能说得通。据《战国策》记载,韩、赵、魏三家打败智伯后,曾以其头作饮器。《汉书・匈奴传》载,汉大臣韩昌、张猛与匈奴老上单于订立盟约时,曾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共饮血盟”。如是说,与骷髅并列的“挂锁”或许是盛酒提壶。

手印。手印图像在岩画中出现频率极高,当它们被画在、刻在动物图形之上或旁边的时候,往往表示对这些动物的占有。⑥

鱼尾。每当洪水后,当地居民有捞鱼习惯。黄河鲤鱼,体肥味美,是祭祀之佳品。

三、白杨林岩画内涵阐释

岩画位于河边山脊崖面上,崖前有两级河台地。盖山林先生认为,与祭祀有关的岩画,其前往往有平坦、宽阔的滩地,便于人们举行宗教仪式。⑦白杨林岩画生动,位于韦精山西麓高约20米的山脊崖面上,隔河对面的大浪山高数百米。高山之下,小山之上,河水之畔,画前平坦空阔,河水粼粼,芳草萋萋,是“立”祀神的好地方。

白杨林岩画技法以刻画为主。巫磨刻而成,羔羊敲凿而成,盆钵敲凿出轮廓,其余图像均刻画轮廓成图。整幅画面中,巫的形象协调,其余图像显得笨拙、稚嫩,有粗制滥造之嫌。但岩画内容丰富,构思奇巧。一是祭品丰盛,物牲、人牲、瑞玉、果品、美酒俱备。二是构思巧妙,构图同序。图中狗案“负”笾,设计十分新意。整幅图以巫为中心,分两半,左起为牢圈,圈门有豕,豕后有羊。三是丰富了祭祀类岩画的种类和巫的形象。盖山林先生认为祭祀活动岩画有三类:一是只见主体,即只有被崇拜的神灵;二是只见客体,即只有参加祭典活动的人群;三是主客体并现。⑧但白杨林岩画内容是祭品与巫同图。《中国岩画学》从半山彩陶、新石器时代遗址陶器、马家窑类型陶器、帛画、楚墓地锦、画像石上及岩画中收集到巫的形象图总计19幅,其中双臂曲举向上者12幅、端举物器者4幅、抱腹者1幅、垂臂者2幅。选自岩画的仅乌兰察布垂臂巫师1幅,该巫师双臂平伸,小臂下垂,掌分枝杈,脚“蹼”宽大。白杨林岩画巫师有头饰,双手插腰,与其多有不同。

平川区处黄土高原与蒙新高原的过渡区域。⑨黄河红山峡口为甘肃境内黄河谷地第一大盆地靖远盆地(与兰州盆地并列第一),⑩是较早开发的农耕区。游牧民族作本属农耕文化范畴的牢宰瑞玉祀神图,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之沉淀。关于此幅岩画创作时间之探讨,依牢宰祀神为其发端或许有所收获。

牢宰祀神之礼成于西周,这或许是作画时间的上限。从我国岩画反映出的情况看,古代北方的远古居民在祭典活动中采用的是“斫去头颅”或“杀人以祭”。西周春秋之时,仍沿用人牲制。11图中巫师躯干成“骨架线条状”,这类巫师形象“其时代大致可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是匈奴或匈奴祖先的作品”。12史前时期的岩画,大都采用自然主义风格,具象性很强,从匈奴时期开始,动物岩画已向程式化发展。13此幅岩画中,方框(图形不完整)表示圈舍,猪卧圈门,猪刻成冬瓜状;猪后有羊,羊背平直(稍有微凸),臀部近似直角,小尾上翘。图案排序、动物成图程式化程度很明显。综合上述,依据岩画的艺术风格,白杨林黄河岩画是匈奴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14

总体而言,这是一幅由巫主持的牲玉祀神图。左半部祭品有少牢(一猪、一羊、一狗)、一玉瑗、两髅骷、两鱼尾,加一笾(水果)。右半部祭品有少牢(一猪、三羊)、一鱼尾,加一盆酒水。位于画面中间的巫,两手插腰,跺着脚,摆着头,引导着人们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媚神舞。巫戴的头饰欢快地抖动着,左根头饰抖折了饰梢,右根头饰甩得高过头顶。整幅图画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注释]

①⑤⑦⑧1112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第160页、第162~163页、第195页。

②刘晔原、郑惠坚:《中国古代的祭祀》,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2页。

③李玉洁:《先秦丧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页。

④⑥1114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第334页、第368页。

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业卷》附彩图第1页《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图》,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⑩马晓峰,聂峰:《西部生态环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13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上一篇:邛海归来不看湖 下一篇:敦煌壁画艺术精神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