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与徘徊

时间:2022-03-26 05:51:46

源头与早期发展

现代步枪最早的源头应该追溯到一战前。德国人毛瑟1866年发明了最早的旋转后拉式步枪――“毛瑟枪”,其主要特点是:有螺旋形膛线,精度大大提高;采用金属壳定装式枪弹,使用无烟火药,弹头为被甲式,提高了弹头强度;采用弹仓供弹,射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毛瑟枪”靠这三点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现代步枪,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多的武器之一。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是轻武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现代轻兵器的雏形都在这时出现,为战后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人率先装备了M1步枪,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军队,在二战的残酷较量中取得了对手动步枪的压倒性优势。

二战中各国装备的旋转后拉式步枪结构上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通过射手向后旋转后拉枪机,完成上膛和抛壳,如德制的毛瑟98K步枪、苏联的“莫辛・纳干”步枪和日本的三八式步枪等。以日本的三八式步枪为例,该枪为典型的旋转后拉式单发步枪,制造和维护相对简单,使用时通过拉机柄推动枪机,送弹进入枪膛,再旋转一个角度,枪机上的闭锁突笋卡进机匣的槽中,完成闭锁。射击后先旋转开锁,再后退,将空弹壳退出,周而复始,直至将5发弹仓内的子弹全部打光。当弹仓内子弹打完后,可以使用桥夹或者逐一将子弹压入弹仓,继续维持射击。平心而论,日本三八式步枪也是一种性能不错的武器:首先,重量较轻,更加适合体格不甚高大的亚洲人;其次,采用的6.5×50mm步枪弹后坐力不大,即便长时间射击也不会使士兵疲惫;第三,结构简单,维护保养方便,精度也不差。但这些优点的前提是对手也装备同一时代的手动步枪,一旦对手使用半自动步枪,日本三八式就显得非常落伍了。

不幸的是,日本人的对手美国人装备的正是半自动步枪。所谓的半自动步枪就是利用射击后产生的部分火药气体动力,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M1步枪是由美国武器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发明的,也是二战中美军最主要的步兵武器。

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当射手扣动扳机,释放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通过枪管下方的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枪机向后运动。枪机后坐回转而实现开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将击锤压到待击状态。当枪机后坐到底后,复进簧又推动枪机复进,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和枪机闭锁。

M1步枪采用8发弹仓供弹,通过一个漏夹向弹仓内装子弹。相对于三八式步枪打一枪拉一下的动作方式,可以说具有压倒性的优势――M1射速高达40发/分,而一般的手动步枪能达到10发/分就很不错了(最高纪录是15发/分)。假设在战场上装备M1和三八式步枪的两支部队遭遇,那装备M1步枪的一方甚至可以用一个步兵班的半自动步枪压制对方一个步兵排。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常常被美军压得头都抬不起来。据军事学家统计,日军在战场上每开一枪,美军就会还击60枪。火力密度相差如此大,可以看出半自动步枪在战场上对于手动步枪的绝对优势,世界各国也因此认识到半自动步枪的价值,开始为本国军队更新,如德国人生产了G43半自动步枪,苏联人装备了SVT-40半自动步枪,而尝够了美军火力的日军也开始了对半自动武器的研制。这些半自动步枪性能相差不大,对比M1步枪也没有根本性技术突破。但在二战的末期,德国人一项发明却让整个轻武器的发展走向了更为光明的未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发射中间威力枪弹的突击步枪――StG44。

传统步枪缺陷

与自动步枪诞生

德国武器专家在对二战开始以来的所有战役进行研究后发现,步兵的作战距离其实并不太远――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战斗都集中在400米之内。而当时各国装备的步枪有效射程均超过600米,过大的威力在步兵常用的射程内根本没有必要,远远超过实战要求。而且大威力枪弹不仅重量偏大,影响单兵携弹量,而且过大的后坐力也让士兵在长时间射击后疲惫不堪。同时,老式的步枪无论是手动步枪还是半自动步枪,其射速都不能满足压制敌方的需求,特别是在近距离作战中,需要的是铺天盖地的弹雨。

当时各国军队装备的连发武器除了机枪就只有冲锋枪了,但机枪重量偏大,价格昂贵,发射的大威力步枪弹还是威力过剩,在没有脚架支撑的情况下,连发命中精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例如二战中美军装备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最早也是作为突击武器来设计,希望能够单兵携行,行进间射击,压制敌方火力。但是由于该枪仍然使用传统的大威力步枪弹,为了克服后坐力和保持可靠性,该枪重量过大,步兵携带仍然不便,并且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后坐力使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度。

再说冲锋枪,这类枪重量不大,价格也在可承受范围内,但有效射程仅两百米上下,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不能满足军队的实战需要。更为严重的是,冲锋枪发射的是手枪弹,对于有一定防护的敌人无能为力。而当时为了保证步兵班同时具备远近打击能力,同时装备三种武器:班用机枪、步枪和冲锋枪,班用机枪和步枪使用步枪弹,而冲锋枪使用手枪弹,这意味着后勤人员必须同时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弹药。如果能够实现基层步兵武器弹药的统一化,对于各国的军工系统和后勤系统将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基于上述原因,德国著名轻武器设计师雨果・施迈瑟开始设计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自动步枪,这就是著名的StG44。针对当时步枪武器的不足,他创造性地提出,用威力介于全威力步枪弹和手枪弹之间的中间威力步枪弹,代替原有的7.92×57毫米毛瑟大威力步枪弹,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观念,直到今天仍被各国军队的突击步枪秉承。

采用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好处在于:首先,由于弹药威力适中,使得枪的后坐力大大减小,解决了自动步枪无法连续准确射击的技术瓶颈。其次,弹药的重量减轻,使士兵可以携带更多,保证了持续作战。虽然StG44使用中间威力枪弹,威力和射程均不如老式步枪和轻机枪,但在400米射程上连射较容易控制,射击精度较好,火力非常猛烈,加上其重量较轻,便于携带,使得StG44成为步枪与冲锋枪完美的结合。

再发展与东西较量

StG44装备部队的时候,纳粹德国已经穷途末路,该枪并没有能挽救其覆灭命运,计划中使用中间步枪弹的机枪也胎死腹中,但其设计思想却引起了世界各国军方的重视。

苏联人不久开始发展自己的突击步枪,也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AK-47。一贯保守的英国人开发了使用7×43mm中间威力步枪弹的EM-2步枪,打算正式装备部队。但以西方国家领导人身份自居的美国人此刻却显得顽固而保守,出于对大威力步枪弹的迷恋,坚持声称“已经没有改变步枪口径和减小威力的必要了”,推出了威力与老式步枪弹不相上下的7.62×51mm步枪弹,并开始研发配套新型自动步枪,也就是后来的M14。由于美国的政治压力,欧洲诸国在一片吵闹声中无奈接受了美国人的安排――将7.62×51mm步枪弹作为未来统一弹药,如比利时的FN FAL步枪和德国的G3步枪等均是被美国人逼着放弃原有传统口径。同时,也为大威力步枪和中间威力突击步枪的较量悄悄埋下了伏笔。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使用大威力步枪弹和中间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第一次走上擂台。美军装备的是M14,而北越军队装备了AK-47和中国仿制的56式冲锋枪,装备两种不同设计理念的自动步枪的军队在越南丛林中展开了殊死搏杀。

此时美国人才发现,M14并不适应这样的作战环境,虽然它的确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步枪――精度高,威力大,坚固耐用。但是由于发射的是大威力步枪弹,所以该枪体积、重量偏大,后坐力惊人。在丛林中连发时,武器跳动很严重,无法形成有效的火力密度。在丛林中与北越军队遭遇时,AK-47不停泼洒弹雨,而M14却无法做到。而且该枪也不适合与美军并肩作战的南越军人,美军中甚至流行这样一个笑话:如果让一个越南人立姿射击M14步枪,它的后坐力能把越南人撞翻在地。另外,7.62×51mm步枪弹质量也较大,士兵们无法携带更多弹药,经常出现弹药打光了,北越军队仍然不停射击。

小口径的功过

美国人匆忙装备了一种新型小口径步枪M16。M16原本是作为后勤人员的自卫武器研制的,但这时却成为了美军的标准装备,结果歪打正着,在今后的时代里领导了步枪发展的新潮流。

M16自动步枪设计理念与AK-47基本相同,就是采用中间威力弹药,但口径缩小到5.56mm。缩小口径带来了意外的好处:首先,弹药重量很轻,不仅比M14的弹药要轻很多,也轻于AK-47的7.62×39mm弹,士兵可以携带更多弹药,保证持续作战。其次,后坐力变小,火力密度变大。第三,小口径弹药初速高,弹道低伸平直,杀伤效果较好。M16步枪的装备使美军一下走在了时代前列,也拥有了与AK-47相当的,甚至更胜一筹的新式步枪,世界步枪的发展也开始走进了小口径时代,苏制AK-74、比利时FNC、中国95式等小口径步枪先后成为了军队装备的主流。

不过随着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小口径步枪的缺点也开始慢慢显现。由于伊拉克和阿富汗地形的特殊性,小口径步枪的优点没能发挥,而其缺点却非常明显。伊拉克是沙漠地带,地势开阔,而阿富汗山区则只要站在制高点上,周围基本上一览无遗,爆发的战斗经常是中远距离对射,而不是短兵相接。无疑,步枪射程占优势的一方,胜利的天平也将向其倾斜。再加上美军中大量装备的M4枪管缩短,射程更是大打折扣,发射小口径步枪弹时由于初速变低,杀伤效果不佳。美军在多次战斗中发现,很多敌人被击中数枪后仍然继续反抗。另外,小口径步枪弹的侵彻力不高,强调翻滚杀伤,对于躲在掩体后的敌人很难构成威胁,甚至薄薄的一层土墙都能防住枪弹。

如此一来,各国对于小口径步枪的质疑喧嚣尘上。反观美国人的对手,装备的基本上都是中口径的AK-47,甚至还有老式手动步枪。AK-47发射的7.62×39mm步枪弹弹头较重,在有效射程内侵彻力要强于小口径弹,而且该弹的停止作用也好。而那些老掉牙的手动步枪,发射的是大威力步枪弹,在一些老兵油子的手里,甚至可以在小口径步枪的射程之外打击美军。无奈,美军只能从枪库中搬出已经“退休”的M14步枪,装备到步兵班中,以弥补射程的不足。特殊的战场使M14这种原本已经消失的老式步枪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改进与展望

针对于小口径步枪的不足,各大武器公司又开始了一次明争暗斗。一些看法认为:小口径弹已经没有前途了,必须研制新口径的弹药。例如美国有两家公司就搞出了6.8mm SPC弹和6.5mm Grendel弹两种新型步枪弹,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口径弹的不足。而且,只要更换原先小口径步枪上的枪管、枪机等,就可以发射这两种步枪弹。但也有一些公司认为,小口径弹还有改进的余地。况且,换装新的口径也就意味着将原有的弹药全部更换,耗资巨大。在一种弹药没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时,更倾向于对传统弹药的继续改进。

于是,很多新型的小口径步枪弹开始出现,例如Black Hill公司研制的Mk262 mod0,该弹是一种远程高精度弹药,77格令的重弹头和新型的速燃发射药,威力和射程有了很大提高。而从使用的美军反馈情况看,其创伤效果也非常好,除了适于狙击步枪,也同样适于提高短枪管步枪(如M4)的杀伤效果。

而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也采购了一种名为Mk318 mod0的弹药,前半段为铅芯,后半段为整体式厚铜底,对付躲在障碍物后的目标非常有效。由于采用新型发射药,这种弹药在短枪管的武器上发射时枪口焰很小,也不会降低其杀伤效果。

美国陆军在这场新型小口径弹药的竞争中自然也不甘落后,推出了M855A1 5.56mm步枪弹,这是一种不含铅的“环保弹药”,钢弹芯突出在弹头上,而弹芯下部则是锡铋合金,性能毫不逊色于其他的几种新型小口径枪弹。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小口径步枪弹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改进了吗?不然,近几年推出的新型步枪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枪身上都有军用导轨,可以安装各种各样的瞄具和附件,如瞄准镜、激光标定器、热成像仪、榴弹发射器、霰弹枪等,极大拓展了武器的功能。老式的步枪基本只有发射子弹的功能,或者装上刺刀,顶多在枪口安装枪榴弹,而现代步枪的功能则变成了一个多用途的平台。

那么未来的步枪应该是怎么样的?美军率先推出了集发射动能弹和高爆榴弹于一体的步榴合一武器系统――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而韩国军方也将K11步榴合一武器(20mm口径榴弹发射器和5.56mm口径步枪)装备部队,预计将于2011年随韩军部署到阿富汗战场。其他国家也在推动自己的先进步枪计划,但这些武器基本上都是基于现有的小口径步枪的改进,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进步。随着步兵防护能力的增加,现有的步枪已经无法击穿身着新型防弹背心的敌人了。美军已经确定下一代的步枪将采用塑料弹壳埋头弹或无壳弹,但口径并没有确定,是小口径还是中口径?或是发射高速箭型弹?我们将拭目以待。

上一篇:三十年霸业再回首 下一篇:南太平洋新神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