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时间:2022-03-26 05:09:2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摘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关键词:数学情境;质疑;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统统置于不顾,这种无情无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因此现在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研究。

我认为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悬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我在教学第九册“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不需要计算就能知道这个数能否被2或5或3整除,不信我们就试一试”,同学们感到很惊奇,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试着要难住老师,结果我回答得又准又快,同学们惊奇之余,都急于想学会这种神通广大的本领,于是带着炽热的求知欲,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当然,创设情境时,问题一定是要紧密贴近本课教学内容,问题要创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把问题作为“药引子”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课前每个小组发三套学具,分别装在三个信封里。信封1里装有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信封2里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信封3里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上课后,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然后让每组学生只能打开一个信封,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2、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4、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道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的形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恰当的开展一些有意的比赛活动,尽可能的使全班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竞争活动当中来,用竞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哪组表现好或者答对问题,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最后看哪组的红花多,哪组就为获胜队,最后比赛结果又形成了一幅统计图,让其回到这堂课的主题上来。比赛贯穿整节课,每名学生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都想为自己组赢得更多的红花,都希望自己的队获得胜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在物理课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一篇: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