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时间:2022-03-26 03:41:40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摘 要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到思想,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近代以来,女性逐步摆脱男性附庸的角色,社会地位得到承认。结合社会性别,讨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解到要实现“性别和谐”需男女两性共同努力。

关键词 妇女史 社会性别 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Women

GUO D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9)

Abstract In China, women have been in low social status,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a feudal society, from the personal to the ideology, has been detained, being marginalized. In modern times, wome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role of male appendage, social status to be recognized. Combination of gender, to discuss changes in social status of women, status and problems, understand that to achieve "gender harmony" need both sexes together.

Key words women's history; social gender; women's status

1 妇女史的发展过程

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历史研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妇女史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属于传统的妇女添加史,目标为发现妇女的未知史填补已有历史,重点为找寻遗落的女性精英人物,属于传统政治史,其研究未跳出精英政治史的窠臼。80年代以后引进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女性,特别是下层妇女的人口流动、教育、家庭等问题。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及在史学界的普及,社会性别视角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注重社会性别的历史研究即社会性别史。在进行性别史研究时应将妇女作为关注重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妇女、看性别在历史中的活动和关系,这就是妇女史、社会性别史。

2 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性别”取代“妇女”一词在学术界被普遍使用。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引入并推广国际通行的性别研究理论和方法后,社会性别意识在立法、公共政策设计和发展项目实施中均被体现。20世纪末兴起单独研究社会性别的趋势。“性别”的最新用法由美国女权主义者提出,为区别于生物决定论者使用的“性”或“性别差异”,指社会对两性及其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确立了妇女史理论研究的新关注点,使其立足于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寻求两性平等基础上的女性独立,促进两性在社会进步中平等获益。

3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女性地位是指妇女在家庭或社会中享有的威望和拥有与控制家庭或社会资源的权利。回顾瞻视男女两性关系的历史和未来,妇女地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早期,妇女相对男子更受尊敬;二是传统社会,女人无权,而男子至高无上;三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男女平等。

3.1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很高。原因如下:一是女性按性别分工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是生活资料来源;二是其生理特征对繁衍后代十分重要,直接影响部落的存续。但生产力的发展使男性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奴隶社会,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细化及生育子女的阻滞,造就了女性地位的全方位沦落。社会分工愈加明细,男性谋求生产生活资料,逐渐成为主要劳动力,而女性的工作以家庭为中心并日益限于其中。女性逐渐丧失了身心自由,甚至沦为男性的附庸。

封建社会的女性受到了长达两千多年残酷的待遇,一直处于夹缝求生的状态。各种男女不平等现象日趋合理,成为“冠冕堂皇”的礼教律法。“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牢牢束缚着女性,使其自觉地埋没自我。

使女性地位实现划时代的变化。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原本不平等的社会出现裂口。开女禁,兴女学,女性得以解放。建国后,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以法律形式被承认,同男性共同接受教育、参与生产,地位发生了质变。但“形式”平等不等同于“事实”平等。我国女性在家庭、社会中仍屡遭不公正对待,情形堪虞。

3.2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

(1)被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所造就。社会性别一词说明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及在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 传统的性别文化是社会依需塑造女性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父系社会衍生出的“三从四德”的男性单一文化。

(2)被经济上待养于他人所定格。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看似合理,却开启了男女不平等的局面。清末梁启超曾说“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股男子以犬马奴隶蓄之,于是妇女极苦”。男女内外分工,久之便演变为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继而人身依附。女性只有先经济独立,才可能人格独立。

(3)被父权制社会的统治所局限。我国父权制社会的统治已植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为限制行动自由,强制女性缠足。在婚姻制度上,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在继承制度上,以父系血亲为中心,女性无继承权。建国后,尽管女性可以参与社会生活,但女性参政现象仍不普遍。

(4)被隐性生产力的位置所掩盖。辩证分析生产力及劳动的作用,生产力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劳动的作用包括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自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男性一直是显性生产力。女性生育子女、操持家务,维系家庭,对社会的运转起重要作用,是被忽视的隐性生产力。这是导致女性社会地位长期低下的根本原因。

3.3 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3.3.1 建国以来女性社会地位取得的进步

首先,政治地位的变化。建国后,颁布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同时,女性的参政意识和能力也有所提升。其次,家庭地位的变化。女性依法享有平等的机会参加工作及社会活动,拥有了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再次,就业地位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的,社会规模的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极少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即充分就业是提高妇女地位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女性就业选择灵活,就业数量激增。经济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参与度的提高使其日益成为劳动大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3.2 女性社会地位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业问题。无可否认,建国以来,女性的就业环境得到了深度改善。但妇女参与经济的层次仍偏低,就业稳定性及质量均不高。第二,参政问题。虽然女性的政治地位在建国后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参政的总体程度仍不高,具体表现:一是广度不高;二是发展不均衡;三是社会文化基础薄弱。第三,市场经济激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女性的价值观取向由要求自我发展变为从婚姻中寻找出路,此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女性从追求平等到地位趋于边缘化,从追求独立到自觉归附男性世界,表面看似乎是女性的自发行为,实则是女性在众多压力下屈从于深层社会原因而进行的选择。女士撰文《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环境分析》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前政府对妇女实施保护性就业与保护性参政的同时,没有将提高妇女素质作为并行之举。”正是教育的缺失,使原本处于劣势的女性,在丧失政策性保护的激烈竞争中更无所适从。

纵观历史,妇女史是一部女性的艰辛史,经两千多年的变迁,目前女性的总体状况虽有好转,但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要实现性别和谐,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辛词两首词风辨 下一篇:浅谈海涅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