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6例

时间:2022-03-25 09:18:2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6例

摘要:目的:总结通过传统中医结合克氏针固定疗法治疗Ⅱ、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对科室2012年6月以来接诊的、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的46例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和研究。结果:所有46例患儿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均痊愈,总体治疗效果良好。结论:Ⅱ、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均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9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4-01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系指小儿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多发于5~12岁的儿童,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当发生骨折时,如果处理不当时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因此科学、适宜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6月至今,本科室采用传统中医结合克氏针固定疗法治疗Ⅱ、Ⅲ型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6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无骨髓炎、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6例患儿中,男35例,女11例,年龄4.5-12岁,平均约为9岁。其中,伸直尺偏型24例,伸直桡偏型22例。按照Garland分型,I型0例,Ⅱ型29例,Ⅲ型17例。随访率为100%。

1.2 诊断标准。患儿肘部肿胀,伸直型骨折时,肘关节呈半屈曲位,肘前窝饱满并向前突出,鹰嘴与内外上髁之间保持正常肘后三角关系,肘前部可触及骨的近断端;如果出现手指颜色改变,桡动脉减弱或消失,患肢温度降低,或有触觉障碍时,表现为血管神经损伤。

初步诊断后,通过X线检查确诊,并明确骨折具体情况。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案。

(1)克氏针微创手术。对于29例Ⅱ型骨折患儿,行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通过吸入全麻或臂丛神经联合静脉复合麻醉。使患儿取卧位,患臂与躯干呈30°~50°角,常规消毒,铺巾。用消毒好的绷带双层绕过肘部,两端下垂于床沿,同时准备好手摇钻和三根长度相同的克氏针。医师握住患儿前臂先行纵向牵引,助手站在头侧以肩关节附近为着力点予以对抗牵拉,感觉骨块移动时,注意观察外观和提携角,满意后,由医师用脚套住已下垂床沿的绷带,并缓缓用力,而助手始终保持对对抗的纵向牵引力。医师通过触摸找到肱骨外髁,用1.6mm克氏针与上臂远端水平面40°~50°角,与冠状面夹角70°,先以手摇钻将克氏针转入外髁后,保持上述角度,缓慢推入至坚硬的骨皮质,再用手摇钻钻透后停止,成功后,以同样方法钻入内侧及尺侧的克氏针。克氏针固定完毕后,松绷带,屈、伸肘关节,观察周外观和提携角。通过触摸周内外侧无台阶后,通过X片观察复位情况。克氏针最佳交叉点为鹰嘴窝顶上。术后用长臂石膏托曲肘70°固定3至5周。七周左右拔出内固定针。

对于合并明显血管神经损伤的Ⅲ型骨折或开放性骨折则应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使患儿仰卧,在臂丛或全身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后,取肘窝腹侧横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肱二头肌肌腱,清除血块,认清骨折块大小、移位及旋转方向,由于骨折远端向前方移位,故拇指触摸时有空虚感,若有骨膜、肌肉、血管或神经嵌入可观察到,同时纠正旋转畸形。将骨折复位后,用2枚克氏针从肱骨内、外踝进行交叉克氏针固定,穿针要准确,确保一次成功,避免二次损伤。术中拍X光片,明确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彻底止血,冲洗伤口,逐层缝合关节囊及皮下组织、皮肤,剪断克氏针,留在皮外1cm左右。术后同样用长臂石膏托曲肘70°固定3至5周。七周左右拔出内固定针。术后用长臂石膏托曲肘70°固定3至5周。七周左右拔出内固定针。拍X片复查骨折复位情况。

(2)中药外洗。拆线后即可予以中药外洗或外敷,以活血消肿,舒筋活络为主,方法:以丹参、路路通、赤芍、怀牛膝、透骨草、伸筋草、薄荷(后下)、两面针(后下)、泽兰(后下)、络石藤等成方,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外洗或用干净毛巾外敷。

(3)鼓励性活动。向患儿家长进行康复训练的宣讲,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对患儿的功能性锻炼,通过曲肘等动作,加快患儿肌肉和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

1.3.2 疗效判断。根据治疗后的X线片及患儿功能恢复情况评定治疗效果。优: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良:相应关节功能可,长时间活动后偶有疼痛,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可: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时有疼痛,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尚可;差:关节功能差,经常疼痛。

2 结果

根据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将治疗结果汇总如下。

所有46名患儿经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率100%,优41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5.65%。

其中,出现1例畸形愈合,在复位后一周复查中及时发现,进行再复位术成功;1例伤口感染,通过及时处理,得到有效抑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未追踪到复发病例。

3 结论

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能有效治疗Ⅱ、Ⅲ型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所有46例患儿预后良好,并且通过中药外洗或外敷以及适当的功能锻炼加快和巩固了关节及肌肉的功能恢复。

4 讨论

4.1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肱骨髁上骨折按照受伤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由于儿童肱骨髁上区域正在重建且骨皮质薄,肘部韧带比较松弛,故外力作用下容易骨折。大多患者摔倒时肘关节条件反射强迫过伸,尺骨鹰嘴作为支点使应力集中于肱骨远端引起骨折。极少数屈肘触地引起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按照冠状位移位方向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两种类型。

Gartland[1]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无移位;Ⅱ:有移位,但侧位片后侧骨皮质仍与近端相接;Ⅲ:完全移位。一般的治疗原则:Ⅰ型骨折多可用传统手法复位,前臂中立石膏固定,因此本研究未收载相应病例;Ⅱ、Ⅲ型需要复位,克氏针固定加石膏保护。

4.2 克氏针固定术后针道感染的控制。克氏针固定后感染发生率较低,主要的控制方法为:①Battle通过研究发现使用光滑的克氏针能降低感染的发生;②在克氏针使用过程中及拔出后适当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Gartland JJ.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gren[J].Surg Gynecol Obstet,1959,2:145-154

上一篇:浅析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及维护方法 下一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