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探讨

时间:2022-03-25 04:05:39

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探讨

【摘要】2009年3月,黄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本文结合本地实际对黄石产业转型路径作出探讨。

【关键词】资源枯竭 城市 产业转型

黄石市是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副中心城市,1950年8月建市,市区现辖铁山区、西塞山区(原石灰窑区)、下陆区、黄石港区及一个省级开发区。黄石因矿建厂、因厂设市,是以本地煤炭、铁矿、铜矿、水泥用灰岩等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素有“矿冶之乡”、“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之称。近年来,资源枯竭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型的任务艰巨。

一、黄石资源枯竭情况及社会问题

1、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大幅下降,矿石开采量锐减,可采资源严重不足。经过建国以来近60年的大规模开采,黄石市区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只有25%左右。铁矿、铜矿、煤矿的产量分别只相当于鼎盛时期的19.93%、26%、35.9%。据不完全统计,随着资源逐步枯竭,大批矿山相继闭坑,先后有大冶铁矿东西露天采场、枫犁山铁矿、有色新冶铜矿、源华煤矿、桐梓沟煤矿等22座矿山相继闭坑。大冶铁矿、赤马山铜矿、胡家湾煤矿等14座大中型矿山成为危机矿山。大冶铁矿目前的铁矿石保有量仅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3.83%,服务年限不足6年;有色公司丰山铜矿、赤马山铜矿、铜绿山铜矿服务年限分别不足7年、3年、9年。同时,为保护黄石市区的山水自然环境,黄石市对城区内的水泥用灰岩开采实行了严格限制,使水泥用灰岩年产量由鼎盛时期的1100万吨下降到目前的440万吨。

2、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占工业的比重逐年减小。1950年,黄石市区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19%,经过“一五”到“四五”的发展,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上升到39.89%。从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5-2007年的三年间,黄石市区采掘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6.93%、15.16%、11.71%。2005-2007年的三年间,黄石市区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34.73%、33.52%、31.71%,逐年下降。

3、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任务艰巨。黄石市区现有各类开山塘口140多处,需要恢复治理的矿山植被破坏面积约7平方公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仅有15%;全市有各类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面积1.4万平方米,滑坡面积335.7万平方米,出现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同时,由于矿山开采造成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4、实际失业率居高不下,城镇居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末期适逢矿产资源枯竭和国企改革,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分流,虽然黄石市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但如果把“长休”(长期休假)、买断(协议解除劳动关系)等“隐性失业”情况计算在内,全市实际失业率将达到15%左右。截至2007年,黄石市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到10.8万人。2005-2007年的三年间,黄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8.1%、11.4%、17.74%。以增长最快的2007年为例,黄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35元,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34元。

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可用财力严重不足。2005-2007年的三年间,黄石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1.96亿元、15.33亿元和19.71亿元,增幅分别为22.96%、30.3%和26.89%。财政支出分别为23.77亿元、32.8亿元和44.72亿元,增幅分别为26.89%、37.9%和36.35%。2007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扣除省下达的法定支出、政策性转移支付、城建专项支出后,可用财力仅剩下12亿元左右,而黄石市的养老保险供养系数高达21,仅社会保障借款一项就高达5.5亿元,财政无力承担因资源枯竭带来的职工安置、环境治理、企业搬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资金需求。

二、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环境

1、国家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转型提供了支持。一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为黄石发展提供了重要宏观支持。2004年中央明确提出要支持中部崛起以来,从2006年4月中央10号文件到2009年9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相关政策陆续出台,黄石在这样的政策格局中,必然受到政策倾斜和支持。尤其是2007年12月,包括黄石在内的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黄石转型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二是湖北区域“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为黄石提供了直接支持。2009年,湖北开始全面实施以促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黄石是作为武汉城市圈“1+8”中仅次于武汉地位的副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项目、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等新的要素投入都将为黄石转型提供直接支持。

2、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为转型提供了动力。一是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2009年起的今后5年,国家开发银行将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融资需求给予积极支持。二是财政转移支付也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根据国务院文件,2010年前,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使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3、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发展为转型提供重大机遇。国际产业转移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世界加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速,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从产业转移的规律看,一波产业转移的浪潮前后可持续10到15年的时间,这是黄石产业转型的良好机遇也是关键期。国内产业转移方面,一方面,随着国家中西部开发崛起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那些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盈利能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依托资源进行开发的产业也都需要向外转移。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

三、黄石资源枯竭转型的经济基础

1、产业方面,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黄石的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很强,已经形成了冶金、建材、机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14个产业门类,拥有4家全国5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发出股票,工业产品达到了5000多种。其中,优势产业已经逐步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即:以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特钢产业集群、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为龙头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以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劲牌公司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化工产业集群、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集群、以黄石东贝机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湖北美尔雅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以西塞电厂为龙头的能源产业集群。

2、园区方面,形成了“三园一带”开发的格局。园区作为引导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经营平台,为城市空间的拓展、优化布局和项目建设提供有效载体,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有效平台,为实现经济转型,再造一个新黄石提供新的希望。黄石现有市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7个,其中省级开发区(省管园区)6个,分别为黄石、大冶经济开发区,阳新、大冶灵成、西塞山、黄石港工业园区。为贯彻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发展战略,黄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理顺“打造大园区”的发展思路。适时提出统筹推进黄石“三园一带”建设,即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北工业园和黄石沿江经济带(包括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和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

3、城市建设方面,新的发展思路推动了空间拓展。当前,黄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南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即:大力推进黄金山工业园区、环磁湖、大冶湖和沿江开发,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以中心市区为中心、大冶和阳新城区为副中心、一批中心镇为纽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性大城市。“南向对接”,就是加快黄金山工业园区与大冶城区对接,在山南地区再造一个新黄石;“东向开拓”,就是以西塞山工业园为依托,坚持产业、基础设施同步跟进,推进河西地区与中心市区、阳新沿江一体化发展;“环湖开发”,就是加快推进磁湖、大冶湖、尹家湖环湖沿岸开发,建设生态、休闲、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沿江发展”,就是大力推进沿江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棋盘洲物流园区建设,全力推进沿江经济带发展。

四、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途径

1、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一是加快发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延伸加工。以新冶钢、新兴管业、航宇鑫宝管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口径中厚壁无缝钢管、离心球墨铸铁管等产品,促进产品由单一的水管向煤、油、气管方向发展。以人本轴承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实施精密轴承坯件、车碾自动连线生产基地等项目。以宝钢(黄石)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精密不锈钢冷轧薄板、镀锌、彩涂薄板和硅钢片。以中铝铜板带为龙头,推进铜产品向下游延伸,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铜箔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优质铜线杆、铜合金棒材、特种漆包线。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推进水泥产品向下游延伸,大力发展以水泥预制管件为重点的水泥构件;大力发展以加气砖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加快非金属矿及石材产品延伸开发和深度加工,着力发展以陶瓷制品、大理石及花岗石板材、装饰石膏板为重点的装饰装潢材料及其他新型建材产品。

2、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等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推进棉纺织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产业用、家用、装饰用纺织品,生产各种新型纤维、天然纤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充分利用阳新苎麻资源优势,壮大麻纺织行业规模;以美尔雅、美岛为龙头,扶持中小民营服装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和科技对纺织服装产业的贡献率。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重点扶持1个部级、7个省级和30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劲牌、青啤、珍珠果等公司现有品牌优势,延长产业链。抢抓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研发的机遇,重点发展大型数控锻压机械、数控激光切割机等高效精密数控锻压设备;支持山力科技、华新水泥机械发展大型、超大型成套设备,支持输送机、换热器、纺机等生产企业提高研发和生产能力,促其向智能化、成套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内部企业的集约化生产程度,增强与国内外大型汽车制造厂家各类车型的配套能力。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化工重点发展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塑料树脂等高分子合成材料及有机化工原料产品,大力发展无机化工;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新型医药制剂,开发新型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植物药物和化学药物等四大类产品,做大做强泰脂安胶囊、喜树碱抗癌药等产品。

3、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黄石紧邻武汉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节能等五大领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光机电一体化领域,重点发展微机控制设备、立式圆网印花机、双质量飞轮、动车机车集成式智能检测设备等产品。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卡机具、双界面IC卡、网络液晶电视、汽车电子设备、光纤陶瓷插针等系列产品。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铝、硅、锌等新型金属复合材料、汽车用钢、航空航天用钢、核电电缆、辐照交联电线等光电子材料。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利用生物技术提取天然色素,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生物饲料、高纯柠檬酸等产品。环保节能领域重点发展新型辊筒磨、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紫外线吸收剂等产品。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的思路,重点建设蔬菜、畜牧、水产、林业等四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苎麻、油茶、黑芝麻、螃蟹、家禽等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种植业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优特蔬菜产业,重点建设连片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优特蔬菜基地,大力发展苎麻生产,改良苎麻品种;林业大力发展园艺林特产业,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油茶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新支柱产业;养殖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畜牧、水产业,集中在大冶灵乡、陈贵、还地桥、阳新白沙、富池等地建设一批标准化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区,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5、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拓展服务产业功能、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逐步将黄石市建设成为“鄂东、赣北和皖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休闲度假胜地”。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充分挖掘矿冶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矿业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引导旅游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区位和工业发展优势,完善市域铁路运输网络,打造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造提升本地物流企业,引导企业内部物流转型成专业物流企业,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强化生产物流。以物流节点建设为抓手,培育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花湖、罗桥、棋盘洲等3个综合性物流园,打造黄金山、阳新、铁山、陈贵和富池等5个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重要的接续替代产业。

上一篇:天津市资本市场开放中的风险及规避研究 下一篇:鄂东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