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超声技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时间:2022-03-24 10:47:46

血管超声技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比较并评价多普勒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98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特别是对闭塞动脉和颈动脉高度狭窄的诊断过程中;多普勒血管超声的动脉斑块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检查,特别是对位于颈动脉交叉出的斑块。

结论:多普勒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较一致,在动脉斑块的检查方面超声检查具有优势。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DSA颈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74-02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之一,颈动脉狭窄与多种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联系,也是心脏手术在围手术期出现脑部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早期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重要作用,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都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联合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的作用对比,评价两种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71例和27例;年龄为34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8±3.5岁;对上述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两次检查的间隔时间小于一周。

1.2研究方法。

1.2.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应用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飞利浦2300型颈动脉造影机进行,患者采取平卧,经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置入6F导管行左右冠脉造影,部分患者行心室造影,主动脉弓部在导丝引导下使用6F猪尾导管进行非选择性多角度颈动脉造影,观察主动脉头臂干的分支情况;在此检查基础上,在选择5F导管对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行选择性造影,以正前位、侧位为主,观察是否有狭窄以及狭窄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1.2.2超声检查。检查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LORIE11多普勒检查仪,由超声技师独立操作完成,结果采用双盲评定。嘱患者呈头切侧位,完全暴露颈部,经胸锁乳突肌检查颈动脉,探头频率设置为10至15MHz,经纵横切面自下而上分别检查颈总动脉,分叉部以及颈内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阻力指数以及最大流速、末期流速等指标;对于观察到的动脉内斑块,记录下数量、位置以及回声特性等指标;用颈内动脉狭窄度评定观察到的颈内动脉狭窄情况。

1.3诊断标准。

1.3.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标准。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计算标准,将颈动脉狭窄分为四个标准,分别是:一度狭窄(1%~49%)、二度狭窄(50%~69%)、三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100%)。狭窄度的计算方法为:(1-狭窄处的直径/正常远端直径)×100%。鉴于目前对颈动脉内斑块无统一诊断标准,本研究只采用颈内动脉血流信号的局限缺损为依据。

1.3.2超声检查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参考了北美放射年会2005年制定的检测标准[2];对于颈动脉内斑块的诊断,采用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内膜厚度大于等于1.4mm并有管腔的局部隆起和向内突出视为有内膜斑块存在。

1.4统计学方法。各组数据经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Kappa检验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在狭窄度诊断上的一致性。小于0定为无联系,0~0.2定为弱一致性,0.21~0.40定为轻度一致性,0.41~0.60定为中度一致性,0.61~0.80定为高度一致性,0.81~1为一致性强最强。采用X2检验对颈动脉不同部位的斑块检出率进行比较。

2结果

对98例患者的350条血管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一致率高达88.9%,具体结果参见表1。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斑块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参见表2。

3讨论

本组结果提示血管超声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率高但特异度低,对于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较低,容易产生漏诊,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显示狭窄部位的流速流量波谱,无创,直观且费用低廉,与DSA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适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本组研究采用kappa检验两种检查手段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种手段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中重度狭窄的情况下,K值分别为0.75和0.83。综上所述,随着超声设备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管减影数字造影与超声对于诊断颈动脉狭窄已有很高的一致性,将DSA与超声技术相结合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姜玉新,王志刚.医学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2-343

上一篇:临床输血中的量化管理 下一篇: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弱视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