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1+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24 03:53:34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1+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制定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本文以宿迁学院材料工程系“1+3”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结构、师资的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以及对学生专业的教育和引导等,以供专家学者借鉴或者参考,找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1+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53-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日益明显,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显著加快,学科或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或者日趋淡化,社会急需高等教育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博,具有多元化知识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其培养质量紧密相关,建立新型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成为了广大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1-2]。

目前,国内外知名高校一般采取的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即指在大学招生录取阶段,不再按具体专业录取学生,而是将相近学科门类中的不同专业合并,按学科大类完成招生,并在1―2年内按学科大类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3-4]。国外一些著名高校采用了大类学科培养模式。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常春藤大学。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已相继采用了类似的培养模式。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85或者211高校。特别是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5-6]。

纵观这些国内外高校可知,这些都是一些研究型或者学术型大学,他们制定的培养方案是适合培养研究型或者学术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学校。它主要功能是为地方或者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力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他们的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将会适得其反。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不同于研究型或者学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有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宿迁学院材料工程系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1+3”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供专家学者借鉴或者参考。

一、培养方案的定位

宿迁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是立足宿迁,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在此框架下,材料工程系确定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具有系统材料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及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扎实的材料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达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在工程材料成分选择、制备工艺、材料热处理工艺、材料组织结构分析、材料性能测试、质量检验和材料保护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具体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工艺环境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通过综合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并开发新的材料及工艺。

在这个培养方案下,材料工程系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2)掌握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材料的成型和加工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济管理知识;(4)掌握材料制品的检测、产品质量控制和防护措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具有材料的设计、选用及正确选择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初步能力;(6)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结合材料工程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要求,以及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材料工程系“1+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招生时不再像以前一样按照具体专业招生,而是统一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招生,学生大一时也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都上通识课程,在这中间穿插给学生上专业教育的课程,使得学生对材料工程系的所有专业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是所谓的“1”。通^一年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对本系所有专业的了解,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绩绩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大二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模块,这就是所谓的“3”。

二、课程结构

材料工程系所有专业课程结构和学分分配表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分配百分比分别占36.59%、22.35%和18.44%。由此可知,前两者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后者是强化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突显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

三、师资的培养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先要将教师培养为应用型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更加需要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宿迁学院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具体做法是:(1)所有专业课教师分批次到相关企业全职挂职锻炼半年;(2)大力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含金量高的高级技能证书的考试,对于通过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报销相关费用;(3)大力提倡专业课教师组建科研小组,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去,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按照“1+3”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更加重视教学,逐步改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同时需要通过加强教学监督和监管机制等多种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师对教学的敬业程度和授课水平。特别是要求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引入工程中的实例进行讲授。此外,“1+3”的培养模式还要求教师抛弃以往单向“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2.实践教学。在国外大学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国外通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7]。而在国内的部分高校,不仅实践课沦为了理论课的附属,而且实践课多为验证性的实验,从而导致教学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局面。

针对这个现状,结合材料工程系“1+3”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减少验证性实验课程,增加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每门实验课程的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课不得低于50%。同时,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教师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比赛,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对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重要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教师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以便应用到实践教学课程中去。

3.考核方式。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而在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采取平时成绩的30%,加上期末卷面成绩的70%作为最终学生的综合成绩。这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因此,要改革和改进考核方式。为保障教学质量,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构建相应的教学过程控制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进行考核,检验对学习上投入的程度,通过实验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结合教学过程考核及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8]。

为了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考核方式,材料工程系采取了如下措施:(1)教师在出试卷时减少理论上的知识点的分值,增加应用型知识点的分值;(2)所有的实验课程必须进行考试,要求学生到实验室当场进行操作实验设备,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并结合学生平时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以往的依据出勤率和实验报告给出评价。

五、强化对学生专业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中学和大学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根本的不同,很多学生刚入大学时,并不是很适应,对专业的学习产生迷茫,对未来的发展不能准确定位。特别是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在中学并不特别突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及对未来的规划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指导[9]。

对于这样的现状,材料工程系实施“1+3”培养模式以来,一直注重对学生专业的教育和引导。每学年都开设了0.5个学分的专业教育和1个学分的学科前沿与专业讲座,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加强专业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热门和冷门专业的相对性,避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宿迁学院校材料工程系采用“1+3”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比如,在招生类别的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它仍需要广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找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2]辜夕容,练彩霞,张勇,等.按大类招生模式下林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2):212-216.

[3]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4]孙.地方高师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2):174-177.

[5]汪毅能,盛志琴.多W科工科院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8):12-13.

[6]沈振江,王红晨,谢琼涛.大类招生背景下普通物理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8):192-193.

[7]钟娟,章曙光.高校大类招生学分制下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8):241-242.

[8]吴铁峰,赵智超.高校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4):241.

[9]肖文江.一般本科院校实行大类招生可行性探析[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30(1):119-12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ifferent colleges work out their talents training modes in order to fit in with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self-development. In the case of the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of Suqian College,the positioning,the curriculum structure,the teacher training,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teaching method,practical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odel) and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guidance to undergraduates of training mode of the engineering specia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were practiced and explored. These aims ar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s,which are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as a matter of fact,will be found out.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engineering speciality;"1+3" talents training mode;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助讲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在国内需求下降时,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国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