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

时间:2022-03-24 03:35:10

以美育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

美学理论认为,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意识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通过这几年多次的语文教材修订,编者越来越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这些文章都蕴涵了丰富的美感,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已经有条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文本解读中融入美学意趣

美无处不在,教学中可以处处是风景。我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课前试着让学生去概括文本的内容。学生自己发现这只是一片普通的散记,无非讲了作者由于心情烦闷出去散心罢了,这样去解读文章,语文韵味全无,这就是学生缺少审美意趣导致的。

如果我们融入点美学知识,让学生能运用审美知识去发现美、欣赏美,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上课之前先通过一个表格让学生了解美是有所不同的。表格如下:

我通过探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让学生领会这是一种淡淡的含蓄之美,也是一种“哀而不伤”的素雅朦胧的静谧之美,就像东方女子。这在美学意义上属于阴柔美,那景色是一种惆怅的外显,此时人物、情感、景色顿时丰满起来。同时对比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美在美学上称为阳刚美。作者洋洋洒洒,描绘千年历史,勾画了古战场的酷烈、壮观和雄奇,从画面直觉上写出惊心动魄的历史风貌;作者抓住历史人物的内外气质,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一代风流人物的潇洒英武形象,教师可以从中指引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美来咀嚼体会。这样学生便可以体会到文章不但可以拿来读,更是可以去品尝的,并且不一样的语言运用是可以达到不同效果的。

二、在文本教学中创生感染力

美的体会需要以情感为载体,在教学中若以情感作为纽带,让师生达到强烈共鸣,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内涵,以达到美与情的合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手段,创造一种和谐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如教《雨霖铃》时,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渲染了男女惜别场景,引发滔滔思念。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伤离别的情境?此时,教师可以进行角色模拟。抓住“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这一系列描写动作、表情的词,学生做到位了,加之教师的情景创设,他们自然便能理解离别的伤感之情了。

对于感染力的创生不应该拘泥于只再现文本中的情境,人的审美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的,审美主体不同,审美感受就不同。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情感的诱导,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教学情境。

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文字优美、清新、动人。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来描写自己的山上小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泰顺山区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感知情境,这样就容易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学生能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片、音乐、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感,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同时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如下图:

三、在文章朗诵时美读

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兴趣方面和受用方面都有莫大收获。”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教师本身要善于用读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能进入文本的情境美、语言美、艺术美、人物美、结构美之中。

比如《虞美人》,在深情的朗读中,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对往昔的眷念,体会到什么叫“一江之愁”。同时也领略了文本中优美隽永的语言艺术,这之中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美读,才能使他们体味语言的优美,我让学生试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试着读出词中的愁,抓住了愁绪也就读到词的忧怅之情了,这样的情绪就是一种情境之美。

总之,教师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文本之美,就能培养其阅读的欲望,从而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中学(325500)

上一篇:能耗统计与管理的改进 下一篇:落花流水意象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