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全面防治稻飞虱的对策

时间:2022-03-24 03:10:05

[摘要]文章从镇康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稻飞虱的生活习性、发生为害特点,经多年的调查、观察、记载和统计分析,总结出镇康县的稻飞虱具有迁飞性强,迁入明显、暴发为害以及早播早栽早发生,迟播迟栽迟为害的特点。提出了治秧田,防本田,抓重点,促全面的防治策略,同时提出了加强调查,确定重点,治好秧田,强化农业防治、实施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推广高效农药,抓样板,以点带面,利用现有器械,推动药防工作顺利开展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防治 稻飞虱 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054-02

镇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角,临沧市西部,东经98°40′19″至99°22′42″,北纬23°37′14″至24°15′32″之间,东与永德县接壤,南与耿马县毗邻,西与缅甸果敢县山水相连,北与保山市龙陵县隔怒江相望,国土面积2642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属怒山山脉余脉及老别山山脉,地势大体为东北高、西南低,且呈“山”字形倾斜,总观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峰高坡陡谷深,是一个典型的立体地形山区。因陆地抬升、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形成支离破碎、大小不等的山地、丘陵、坝子、狭谷相间的地貌。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五种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气候较热,日照充足,霜期短、四季不明显,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最高海拔2978米,最低海拔510米,高差2468米。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低热河谷粮蔗橡胶区、河坝丘陵暖热湿润粮茶紫胶咖啡区、半山温暖湿润粮茶区、山地温和湿润旱粮茶区、高山温凉潮湿林牧药材区五种,山区占94.7%,坝区5.3%。年平均降雨量为1614.1毫米,年蒸发量为1565毫米,相对湿度8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36.8小时,日照率为45%,年太阳积温6885.7℃,年均气温18.8℃,年均无霜期333天。所以,在地里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为稻飞虱的迁入为害提供了条件。

一、稻飞虱发生特点

稻飞虱,同翅目,飞虱科;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营养液,影响稻株生长,严重时稻茎下部变黑,上部生长不良,甚至引起落塘、枯死或者倒伏,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人们习惯把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等为害水稻的飞虱类统称为稻飞虱,而且这些飞虱类往往都是混合发生,只是迁飞能力不同而已。据资料记载,镇康县的稻飞虱历史以来都是以白背飞虱为主,据不完全统计,白背飞虱占80%,褐飞虱占18.6%,灰飞虱占1.4%,其它飞虱不到1%,而且以迁入虫源为主。所以,一直以来,镇康县对稻飞虱的观察研究以及防治策略的提出,防治措施的制订和实施都是以白背飞虱为主要对象。

镇康县群众将稻飞虱俗称作“秧虱子”,稻飞虱在本县发生历史很长,基本上有水稻栽培以来就有稻飞虱的为害。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前尚未有人作过研究,也无资料记载,加之农民的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对农作物病虫害尤其稻飞虱危害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七十年代后期,全国上下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始对农业生产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稻飞虱也由此得到重视。根据黑光灯诱虫和田间调查,在气候和人为生产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其发生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暴发为害。不论成虫始见期早迟,自小秧三叶后开始发现长翅成虫以后,每年的秧田期都要产生一次暴发危害过程,而且以长翅成虫为主。到大田分孽末,每年还要暴发为害一次,又以大龄若虫为主,以后随着其它病虫的防治而有所控制,灯诱虫量,虫口密度将慢慢减小。二是早播早栽早发生,迟播迟栽迟为害。镇康县的大部分稻田,还是等雨播种,不同的年份、不同的乡(镇)、不同的田块播期不同,但稻飞虱基本都要到小秧三叶以后方才入侵为害,只是部分后期播种的田块,受害程度轻一点而已。

二、稻飞虱的为害情况

据统计,镇康县的稻飞虱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有记载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到2007年发生面积达到0.8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稻总播种面积的10.6%,其间危害相对较重的年份有1979年发生面积0.785万亩,1987年发生面积0.87万亩,1988年发生面积0.9574万亩,1991年发生面积2.2298万亩,1992年发生面积2.511万亩,1993年发生面积2.982万亩,1994年发生面积3.96万亩,1995年发生面积4.7891万亩,2001年发生面积2.0万亩,2004年发生面积2.1万亩。发生相对比较轻的年份是:1986年发生面积0.35万亩,1990年发生面积0.2135万亩。损失相对较重的年份是:1993年、1994年、1995年,防治后仍损失分别为109.5吨、121.9吨、143.67吨,从1989年到2007年年平均损失54.81吨,每亩平均损失4.84公斤,损失最高是1997年,每亩损失7公斤。损失较轻的是1990年,防治以后基本没有造成损失。

三、以往常规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据观察,镇康县的稻飞虱属于迁入为害型,而且虫体很小,虫态历期短,暴发为害性强,主要在下部叶鞘、茎干和叶片间隐居,在群众对它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在高密度的秧田或者已封行的稻田里形成隐居为害,普遍存在预警监测力度不够,宣传工作跟不上,防治工作行动迟缓,施药适期抓不住,用药方法不正确,用药种类不对症,存在滥用农药的现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受到很大影响。

四、加强防治稻飞虱的对策

镇康县曾多年参与对水稻稻飞虱的专题研究,还承担过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协作研究课题,总结出了不少的防治经验和对策,提出了“治秧田,防本田,控虫量”的防治策略。根据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特点,结合镇康县的温度、雨量、湿度等气候因子和山高谷深稻田分散的农业生产现状,稻飞虱的防治主要应抓以下对策:

1.加强稻飞虱监测工作

实践证明,镇康县的稻飞虱突发性强,虫态历期短,素有从天而降的说法。所以,稻飞虱的监测是稻飞虱防治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在省、市农业部门和植保植检站的关心支持下,镇康县、乡两级都比较重视稻飞虱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县农业局领导、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每年都要召开2-3次专门会议,研究稻飞虱的监测问题,并且督促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田间调查工作中做到定田块、定人员、定期调查、定期汇报,在水稻生长期间,每五天进行一次田间虫情调查,积累大量的数据资料,与灯诱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利用会议契机,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开展自查自防工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充分掌握稻飞虱的田间发生动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组织防治,把稻飞虱的为害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全面做好稻飞虱的监测防治工作。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2.加强灯诱测报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成虫要通过飞翔才能促进性的成熟,就是本地虫源也要通过迁飞才能繁殖后代,另外稻飞虱还有强烈的趋光性。根据稻飞虱的这两个特点,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稻飞虱的发生动态、迁入虫量、迁入峰期和迁出时间,我们切实加强稻飞虱的灯诱测报工作,在凤尾、勐捧两个乡镇设置了两盏黑光灯,逐日进行观察记载,对该虫进行灯诱观测,随时掌握稻飞虱的迁飞动态,为及时、有效地组织防治提供依据。

3.加强信息处理

镇康县植保植检站做到灯诱测报与田间调查相结合,固定专业人员,每隔十天收集、汇总、整理一次,结合历年灯诱和田间调查情况,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把经过处理的稻飞虱发生实况和发生趋势等信息及时通报到乡村农户中间,加大信息的反馈力度,做到全面、系统、准确、及时、有效地开展稻飞虱的监测防治工作。

4.抓重点,促全面

根据历年灯诱情况,田间调查情况,结合气象预报,综合分析稻飞虱的发生趋势,提出治秧田,防本田,抓重点,促全面的防治策略,把秧田综合治理、确定防治对象田、实施农业防治措施、办样板作为开展稻飞虱防治工作的重点,并且宣传到广大干部群众中间,做到家喻户晓。

4.1抓秧田综合治理

事实证明,秧田孕育着水稻产量的丰欠,也孕育着稻飞虱的传播虫源。秧田面积相对集中,实施各种措施都比较方便,可以用“一本万利”来形容。所以,我们紧紧抓住秧田治理这一环节,采取合理灌水,及时追肥,加强除草,准确施药等措施,大力发动农户开展秧田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地控制向大田传播蔓延的虫源基数。

4.2确定防治对象田

稻飞虱属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它的为害与其他害虫一样,要达到一定的虫口数量才能构成危害。所以,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们把秧田盘拍4头,本田百丛虫量800头确定为药剂防治的指标,凡是田间调查达到这一指标的田块,确定为防治对象田,开始实施药剂防治工作。达到降低成本,减少用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目的。

4.3实施农业防治措施

根据稻飞虱的发生危害特点和当年的灯诱情况,结合镇康县水稻生产状况,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规范化栽培,实施拉线条栽,丰产沟栽培,多样性混栽,合理使用化肥,加强水浆管理,尽量采用杆硬叶直品种等抗虫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抑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

4.4抓样板,以点带面

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资料,我们每年都要在勐捧、邦海、勐堆等地举办稻飞虱综合防治示范样板,抓住有利时机,树立典型样板,使广大干部群众一看就懂,一做就会,带动大面积稻飞虱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

4.5实施农业技术培训

镇康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高、坡陡、谷深,加上交通不便,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做到及时、方便、有效。根据镇康县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种植水平,以及稻飞虱的形态特征、发生为害特点和繁殖扩散规律,我们加大稻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系统地介绍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据统计,2000年以来共培训47场次,1.2万余人,促进了稻飞虱系统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5.积极推广高效农药

为确保大面积药剂防治措施的实施,全县广大科技人员,怀着对职业的热爱,急农民所危,思农民所想,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地使用农药,用好农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提供农药信息服务,联系农药经销商,方便群众选购农药,积极推广康福多、一遍尽、功夫、氧化乐果等高效农药,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自然生物天敌,保证人畜安全,保证农产品安全,高效促进优质水稻生产的发展,保持农业持续发展,农村稳定繁荣,农民快速致富。

6.利用现有器械,推动药防工作顺利开展

充足的施药器械是开展稻飞虱有效防治的基础,各级各部门都在施药器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配置手动喷雾器、赠送机动喷雾器等等,但还是满足不了全县防治突如其来的稻飞虱危害工作的需要。在县农业局、县农技中心的统一领导下,县乡科技人员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用好用活现有施药器械,组建联防队或专业化防控队伍,调用无偿器械等,以满足广大群众需要,把稻飞虱消灭在初发阶段。

总之,镇康县水稻飞虱的监测治理工作,在省、市植保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宣传、组织和发动,通过广大科技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在稻飞虱来势猛,对水稻构成极大威协的形势面前,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在“治秧田,防本田,控虫量”的防治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实施,把稻飞虱控制在初发阶段,避免了水稻产量的重大损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稻飞虱的监测工作,宣传培训工作,综合防治工作还得常抓不懈。

上一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下一篇:“和谐之星”―农民的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