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益创业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24 05:46:15

基于公益创业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趋势

摘 要:校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集教育、服务、管理多种职责于一身。于是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逐渐提上日程。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相关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公益创业为平台,推动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事业化-产业化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公益创业;事业化;产业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21-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大学生群体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大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也日益强烈。这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更加重视。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探讨今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向,对于国家、社会和学校,都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毋庸讳言,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和物质利益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价值追求也出现了由长远转向眼前、由精神转向物质、由集体转向个人的倾向。然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是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与幸福。这就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必须具备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精神。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辅导员向事业化迈进也就成为非常具体和现实的问题。

一、公益创业定义及内涵分析

公益创业一词起源自19世纪英国。“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eurship)是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Gregory,1998)。公益创业强调创业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类: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产学研混合型。

高校公益创业具有以下几大特性。

1.高校公益创业可以促进资源整合及组织协作

公益创业提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及高层次协调保障的现实需求,注重挖掘组织协作潜力,积累组织协作经验。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和社会和企业资源紧密结合,努力做到无缝对接。然而各高校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各职能部门组织内部潜力的挖掘滞后,思想观念滞后于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实践中的高校公益创业对原来老习惯老套路的“路径依赖”形成强烈地冲击,搭建了高校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互动平台。并不断对社会发展渗透和扩散,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正是这种内在动力,无形中推动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向社会接轨的步伐。

2.高校公益创业以社会使命为前提,兼顾经济价值

高校公益创业的过程和推进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问题。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为例,学校团委、学工部、就业处因其职能定位不可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而公益创业则可以整合社会和企业的资源给予学生更实效的服务。但是它不同于非营利组织,它把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加以运用,是一个营利性机构,营利的目的是企业可以继续运转,对社会使命的追求得以持续。可以说,公益创业是公益事业的企业化,把社会价值的创造和经济价值的创造结合起来。以公益事业为主要目标,而利润是副产品。

3.高校公益创业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和社会公益创业组织相比,可以避免社会行政因素的限制。大学生依托公益社团,参与人数多,参与程度也高。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支持,并且在经费、政策层面给予鼓励。高校在此优势基础上大力推广公益创业教育,更有利于高校的社会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职能发挥,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教育引导,将公益创业精神积淀为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调节着大学生的行为,甚至可以孕育一批社会企业家。他们从社会问题本身出发,将企业的管理技能运用于社会目标的实现,致力于去解决那些现存机构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挣脱旧的模式,努力去探寻更高效率与更大生产力的结合方式。

二、制约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1.缺乏辅导员发展的专项基金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应该按照1:200的比例配置高校辅导员。然而高校特有人事制度和财政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学校短期内不可能增加专职辅导员的数量,甚至满足辅导员工作必要的资金增长都很困难。教育的发展,又迫使辅导员职责的内容和强度不断增加,辅导员将面临工作、经济、社会三大压力。相形之下,基层辅导员的工作越发显得庞杂紧张。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作支撑,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的拨款,对于辅导员发展需求显然杯水车薪,这也就势必造成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延缓。因此如何拓展辅导员发展基金的合理来源,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2.辅导员素质的提升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多元化的国际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素历教育也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素历教育就是对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综合训练。“素历”与学历不同,学历是指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经历。 “素历”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训练经历,尤其是在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积极工作态度、沟通技巧、稳定心理及乐于学习和进步等方面的素质训练经历。“素历”的好坏体现在情绪、心态、潜意识当中,是在竞争环境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培训单靠辅导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引进社会的优势资源,给予学生最贴近的服务。这种资源的引进单靠学校的某个职能部门是不可能形成体系的。很大原因就是各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缺乏内动力去给学生进行素历培训。而如果以辅导员为主导,以热衷创业的学生为主体,通过公益创业,和社会资源对接,则素历教育才能真正推动。

三、辅导员职业事业化产业化途径探析

当前,各大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也出台了相应政策,也取得了相应成效。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到位,我们提出辅导员的工作更应该事业化,甚至产业化。所谓辅导员事业化是指培养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执著追求的情感,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奋斗精神和热爱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积极心理状态,达到人类一种高尚的情操境界。产业化是指整合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组织策划等技能形成体系,引进市场化机制,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更具个性化更有实效性的服务。

随着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一系列具有理论知识背景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机构和专家将在大学校园中涌现。依托这些机构和专家,辅导员工作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顺利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且可以逐渐形成具有产业规模的实体,甚至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果说职业化是基础,那专业化就是方向,事业化则是目标,产业化就是结果。这几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循环作用。

1.把握80后辅导员特征,打破观念束缚,搭建事业平台

“80 后”辅导员正大批走上工作岗位 ,他们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集体意识较淡薄;视野开阔,很少会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所思考的问题、持有的观点与上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以个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摸索新的思路;追求自由与自我等等。因此,客观地分析“80 后”辅导员的特征,对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不能一味地强调奉献,更应该为辅导员搭建事业的平台。公益创业既能让辅导员身先士卒引导学生自强自立、自我完善、服务社会,又能为辅导员发展自我创造条件,还能满足80后辅导员对自我价值追求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事业吸引人。

2.建立多途径长效交流机制,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对于身处各种繁杂事务的年轻辅导员,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恐慌”。只有不断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为自己充电,才能够具有适应各种压力、各种变化的能力。因此,通过“请进去,走出来”的方式建立社会交流网络,并且形成相对稳定的长效的交流机制,既能拓展工作视野,也对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和支援氛围大有裨益。公益创业实际上为辅导员提供了大量和社会及企业接触的机会,对拓展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大有裨益。这种良好的成长氛围,有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构筑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促进产业良性循环

随着辅导员专家化建设的推进,一大批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等各方面专家的涌现,也将催生一个新的产业。构筑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公益创业人才,甚至是公益企业家,无疑是这个产业良性循环的助推器。公益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包括教学体系、研究体系、实践体系等,高校以公益创业拓展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认识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二是加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建设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促进规范化发展。三是构建完善的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教学教育模式。四是构建系统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五是积极营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六是积极形成鼓励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以公益创业的新思维新理念推动辅导员工作发展,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又能够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新的途径。只有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参考文献:

[1]徐文雄,蒲伟,彭正霞.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5).

[2]蒋明军.职业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3]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4]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5]朱永红.公益性创业教育:国外如何进行[N].浙江日报,2008-06-03.

上一篇:远郊办学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下一篇:汉语教学中文化的隐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