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真谛 体味母爱亲情

时间:2022-03-24 12:20:24

感悟人生真谛 体味母爱亲情

摘 要: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颜色,亮度和质感。那种剥去浮华的文字,渐渐渗透出对人生的感悟。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让人心为之震撼。

关键字:生;死;母爱

史铁生,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九六九年到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一九七二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转回北京住院,从此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种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史铁生曾说过:“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道出了史铁生当年的心声,我们眼中坚毅伟大的作家毕竟也是个普通人呀!他曾一次一次地想到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处于绝境的史铁生的心理历程是非常漫长和复杂的。他认为生和死的关系,好比因与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先有因。但死只是瞬间的事情,而生却要曲折漫长得多,只有先想通死,才能逐渐想透生,史铁生想通了死,想出的结果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他对生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的磨难:当他在古园的矮树丛里明白了死是必然的、不必急于求成的道理后,他下了决心要“试着活一活看”。“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是不是?”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跳海自杀 ;中国的近代作家陈天华蹈海自杀 ……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史铁生为什么要选择写作呢?他是这样说的:“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由于地坛给了他灵感、智慧和力量,他终于成功了,他用纸和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路,之后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并且出了名,这时他却有了一种恐惧感,他恐惧文思枯竭,恐惧身体垮掉的那一天,他又想到了死。那么为什么他还是想活下去呢?此刻,他对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为了有一点意义而活着,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东西在涌动:欲望。也正是欲望是支撑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既然活着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要活出一点价值来,那么活着就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是史铁生人生的一次重大突破与飞跃。正因为有过对生命的冷静和超脱,才有了他写作中的宁静和执著,才有了他说到生的时候,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谈笑风生……所以我们才能从史铁生的文字里解读到冷静和坦然。

参透了死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好好活下去。人活着需要支撑,一个残疾者跋涉在人生路上比常人更需要有力的支撑。母亲、大自然、在地坛中出没的草根就是史铁生坚强心志的力量之源。

在我们的生命里,母爱好象空气一样平淡,只有在感冒时才能发现她的存在;母爱象水一样平凡,只有在干涸时才觉察到她的可贵,母爱象日光一般平和,只有在阴雨的夜晚才能体会到她的慈爱与光明。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通过满怀觉悟的写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了母爱的至高无上。首先,母亲的爱是无言的、坚忍的。母亲在遭遇到儿子“长到二十一岁时突然截瘫”命运打击的时候,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且她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难以想像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我们每个读者都不会忘记他母亲送他去地坛时的姿势,都能够理解他母亲那“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的心情,都能够在眼前再现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情愿瘫痪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母亲的坚忍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美德;其次,母亲的爱是通达的、睿智的。母亲是通情达理的,她对儿子的爱,首先表现在对儿子人格的尊重和理解上。她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也从不阻拦儿子出去,甚至鼓励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因为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然而,在当时情况下,这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所以作者设想过母亲在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中,度过无数难熬的白天。正是母亲如此通达的爱,才使儿子最终走上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另外,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母亲一生是短暂的,她似乎只是为了奉献才到这个世界上来走过四十九个年头。她从未对儿子说过一句“你为我想想”之类的话。而当儿子终于顽强地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并且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时,她却悄然逝去。在文章里作者表达了因自己的不幸冲昏了头而对母爱熟视无睹的忏悔:“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懊悔之情溢于言表。下面作者写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相信任何人读到这里眼眶不会不湿润的,所以作者泣不成声地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这种母爱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只是给予不求回报的爱。

我想表达自己对《我与地坛》的理解,那种感觉正如史铁生所说的那样,“尽了浑身力气仅仅表达了它的很少的一部分,我觉得心里永远存在一些巨大的迷惑,简直是说不通也说不清楚的。”但我依然尽自己的努力勾画出史铁生的心灵轨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浅显的理解它,才能够更加贴近史铁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小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我与地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转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