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抚河源头农业生态环境

时间:2022-03-23 04:41:30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抚河源头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作为抚河源头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广昌县生态环境保护,更关系到整个抚河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广昌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部边境,属抚州市,是抚河的发源地。2008年我县开展了第一次农业污染源调查(以2007年污染量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具体情况如下:

1、化肥污染

据调查数据反映,全县年施用化肥量为1.97万吨,亩平均施用41公斤,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达到了615公斤/公顷,是全国平均375公斤/公顷的1.6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阀上限。

化肥在使用过程中约30%流失于环境中,化肥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库污染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

2、农药污染

全县农药使用量约445吨,每亩农药施用量达0.89公斤。是1997年的1.27倍,比发达国家农药施用量高出一倍。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施药时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其中绝大部分落入土中,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3、地膜污染

我县农用地膜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全县一年使用量大约230吨,比1997年增加83吨,回收量100吨,丢失量130吨。农膜中含有联笨酚、邻笨二甲酸酯等不易降解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大约要60年时间才能全部降解,严重污染土壤生态环境。

4、畜禽水产养殖污染

全县年生猪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有3家,50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户48家,粪便产生量3960吨,折合氮、磷排放量分别为4.33吨、1.9吨,畜禽养殖业粪便处理量80%,排放量占20%。水产养殖专业户共152户,养殖面积2471亩,水产养殖污水100%以不处理排入农田或河流,排入量375.35万立方米/年。未经处理的畜禽水产养殖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中氨氮严重超标。

5、农村生活污染

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大约6万吨,生活废水51万吨。农村因人口居住分散,村镇大多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田间、农田、河流,生活污水基本不处理,盱江及其支流成为消纳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

二、广昌县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上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我县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推广测土配方旋肥技术。自2008年起我县获得上级项目支持,已连续三年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按照“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升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到2009年我县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6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2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覆盖县域所有耕地,施用配方肥面积达到推广面积20%以上,亩施用化肥量减少10公斤,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

2、开展有机质提升稻草还田项目。2007年到2009年连续三年我县被农业厅列为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县,项目涉及全县11个乡镇,37个村委会,13737户农户。三年来推广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稻草还田使用腐熟剂7万亩,利用稻草直接还田技术和烟秆还田技术,推广安全、生态、循环利用秸杆资源的环保技术,减少因秸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3、采取综合防治、科学施用农药。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策略。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继续推广使用易降解农膜。通过这些药剂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4、大力推广农村沼气。自1998年起我县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新农村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得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目前,全县已建户用沼气池4000余座,联户沼气7处120户。中型沼气1000立方米。推广“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菜”等生态种养模式200余户。

5、实行有机肥源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建立生态养殖小区,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对现有畜禽养殖场,按照“二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三配套(干粪池、沼气池、沼液后处理池配套)、达标排放”的要求,加快治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设生态养殖小区3个,实施标准化生猪养殖项目5户饲养规模1万头,初步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

6、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我县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试点,通过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零排放、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清洁能源、田间废弃物集中收集等工程措施,实现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和能源清洁的目标。到2009年全县新农村实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达8665户,涉及人口3.88万人,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一些领导和大部分群众对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认识不足,保护农生态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认为农村要加快发展经济,造成一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所难免:农村环境容量大,有点污染影响不大等错误观念比较调遍,存在以牺牲环境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的行为。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不配套,农业环境执法管理难度大

目前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没有纳入地方法规。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没有一个系统而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根据《江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环境的执法主体是农业部门,实际上,农业环境涉及面十分广阔,在许多层面,农业部门无法有效执法管理。其次,农业部门的农业环境监测能力极为薄弱,缺乏常规性质量监测与质量执行制度,因此,农业环境执法管理缺乏依据,执法管理难度大。

3、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管理能力薄弱

由于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无论是负责农村环境统一管理的环保部门还是具体负责农业环境保护的农业部门,不论在政府机构设置还是部门内设机构以及人员配备和经费安排等方面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专设机构、没有专人,也没有固定经费。同时缺乏农业环境管理必要的监测手段和经费,农村环境管理能力薄弱。

四、开展抚河源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1、开展源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及生态补偿立法研究,建立源头生态环境法律保障体系

我县是抚河源头,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本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关系到抚河生态经济和社会发 展。把源头作为特殊保护区,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保障体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监管体系,强化与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督检验体系和农业面源污染执法体系。同时应尽快出台生态补偿专项法律法规,开展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督促各生产单位和广大农民从源头抓起,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治理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

2、加大宣传和投资管理力度,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广泛开展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性的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的氛围。同时应增加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企业家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消除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来,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建议县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政府,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

3、制定源头农业产业发展政策,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调整农业发展战略,科学制定源头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要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理念,把环境成本纳入农业生产成本核算,合理划分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把创建“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产品基地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效益,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4、依靠项目和科技,减少面源污染

除了资金补偿外,项目补偿也是补偿的一种方式,通过积极争取大量的项目建设,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体化,推动农民对环境的保护。如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水质改善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农业资源保护项目等。

推广以重视农家肥为主体的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等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生物防控技术,提高农药使用率。推广节水灌溉,使用可降解农膜。合理规划畜禽养殖禁养区、控养区和适养区,强化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实施“猪-沼-果”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建立生态果园。

5、加大监管力度,健全源头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动态监测体系,重点加强源头面源污染的调查与监测,掌握面源污染现状、类型等基础数据,分析其形成机理、迁移转化特征及规律。建立源头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检验和上市现场安全检验,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农资市场,加强对农资市场物资,特别是农药、饲料添加剂的管理,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对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去向,化肥、农药的施用种类和使用量等,建立统一的生产档案资料,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

上一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研究 下一篇:完善标准制定助推农村沼气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