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声乐韵风雅颂,在上音传承最美华章

时间:2022-03-23 04:23:52

笙声乐韵风雅颂,在上音传承最美华章

上海的汾阳路在法租界时期叫毕勋路,路旁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苍翠挺拔,颇具欧洲风情,而上海音乐学院(简称“上音”)就坐落在这里。八十多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其雄厚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而古朴优美的校园风景和敦实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一代又一代“上音人”忘我地沉浸在艺术的广阔天空中。

校园里的老建筑坐落于参天古树间,宁静安详,美不胜收,它们默默地传承着上海音乐学院华丽的音乐之脉。曾经的荣辱毁誉、曾经的起落沉浮、曾经的迁徙漂泊、曾经的沧桑变故,这一切都深深地珍藏于一代又一代“上音人”的心中。“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音的校训“和毅庄诚”所昭示的是“上音人”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佳境与完美人格的至高理想,以及发展健全精神、优美人格,修己立人,化民成俗,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改良社会风气的大教育观。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的是民族乐器笙,笙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中唯一一件可以固定音高演奏的复调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演奏开放式和声的吹管乐器。儿时,每当听到笙歌响起,我就觉得这乐音很熟悉、很耐听,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婴儿时期就接受过父亲笙乐洗礼的缘故吧。

自从我认识并接触笙这件乐器开始,我就十分喜欢它,从未产生过抵触情绪。由于父亲爱笙,他将自己对笙的情感言传身教于我,进而使我也对笙萌生了热爱之情。我觉得,这就好像冥冥之中注定我与笙红线牵系一样,十分有趣。在诸多的笙乐作品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首《达姆达姆》,它也是我第一首接触并学习的独奏曲。可以说,正是由于这首作品,我才萌生了要专业学习笙演奏的想法。

除了笙,我还学习了竹笛、箫、埙、巴乌、葫芦丝、钢琴、长号等十多种中西乐器。我之所以学习如此多的乐器是因为我喜欢管乐器,而且在古代道教的音乐中,笙师都是要擅长十多种乐器的,因此我也想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音乐是相通的,乐器亦是如此,它们在演奏技法、对作品的处理、音乐的感悟等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相通之处。

不同的民族管乐器也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地方,这种一脉相承体现在气上。我对气的理解不单是指气息的运用,即一位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气息,用不同的气息演奏出有区别的声音,气更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气魄。民族音乐是有魂的,同样,一位优秀的演奏者要将这种气场、这种民乐的灵魂演绎出来,不单单让听众听到纯粹的音乐,更要让听众感受到民乐所能带给人们的震撼。乐器演奏的技巧完全可以靠后天的训练来丰富和完善,但最为重要的气的把握是习乐之人必须要明白且谨记的。

上音一鱿执派的音乐会点燃了我的作曲梦,我自学了所有作曲知识并开始创作。从第一首三十七簧笙独奏曲《玄烟》获奖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灵感不断迸发,接着又创作了民族室内乐作品《荒寂》 ,并依靠这首作品参加了“民音杯”民族室内乐比赛,获得了优秀奖。除了给笙等民族乐器作曲,我还涉及不同领域的音乐风格,尝试创作新的音乐。

笙艺术的发展需要好的作品,我希望自己和父辈爱了多年的笙能在当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在笙的演奏形式、笙曲的题材和风格等方面探索出更多新的可能。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作曲家能为笙创作出既能体现笙优秀的传统特色,又能体现传统乐器的现代化的好作品,那样笙艺术的复兴和传承就会如虎添翼。

上一篇:读·思·做·写·展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