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要遵从城镇化规律和整治楼市乱象

时间:2022-03-23 06:22:50

小城镇建设要遵从城镇化规律和整治楼市乱象

小城镇建设热潮中的问题

自2016年7月份,三部委文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也在广大农村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但近期各种新闻报道中发现,不少地方推进小城镇建设时出现偏差,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化”。笔者认为,杜绝“房地产化”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头号原则,也是过去城镇化实践的教训总结,当前三四线城市库存积压与此有关。

目前,各地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柏油马路、连锁商店、农产品基地、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养老医疗、小贷融资等公共服务也在跟上。随着收入水平增长、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乡镇村民的消费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在向现代城市靠拢。未来,千千万万的小城镇将成为城镇化的中坚,也是下一轮开发和建设的“热土”。但同时,也要看清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重蹈过去城镇化问题。

春节前后,笔者回到北方老家,一路调查和走访,对当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有了全新的体会。首先,针对各地高举小城镇建设“特色化”大旗,笔者不由地思索,小城镇建设是否非得“有特色”?其次,各地小城镇繁荣的背后,都少不了房地产热潮,但用地乱象亟待整治;最后,燕郊房产“落宗难”,其他城镇也存在,要以“落宗”为契机,整治小城镇楼市乱象,维护城镇化

莫让“特色”掩盖小城镇建设应遵循的规律

目前,浙江、广东等地确实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小镇,这些小镇均有很鲜明的产业、文化或自然特色,如花卉、电器、中草药等。笔者认为,无论有无“特色”,小城镇建设首先要顺应城镇化规律,鼓励人口、产业积聚。与城市一样,小城镇需政府规划,但本质上小城镇是人口积聚的产物,人口积聚自然有就业和产业集聚,产业和人口集聚就有城市(镇),即“人口跟着就业走、就业跟着产业走”。无论产业、历史文化,或旅游和自然风光特色,都是集聚后长期沉淀和培育的结果。

笔者老家所在小镇,一个以谷物种植、牛羊养殖为主打产业的西北落后小镇。谈不上特色,却也是一派繁荣。近几年,下属村组开始种植葵花、玉米、土豆等外销作物,面向周边县市养殖和供应牛羊。当地外出打工者增加,土地承包普遍,农业产业化有了进展。同时,交通优势突出,几条县市公路在此交汇,小镇近年来已成为区域性农产品种植、畜牧产品养殖,农牧产品集散和物流基地。

每到秋天,外地到小镇收购农牧产品的公司很多,小镇非常热闹,带动仓储物流和基地建设,人流量增加也带来商贸、餐饮、酒店和文化娱乐繁荣。笔者一个从事酒店住宿的同学坦言,秋天时住宿餐饮天天爆满。借助街巷硬化、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通信村村通等“十个全覆盖”工程,镇下属乡村已与城镇融合。一方面,通过村村合并,集中建设临近柏油马路的新村,启动街镇规划,新建房屋建设下水管道,居住向城镇靠拢;另一方面,人口居住更集中,村内零售商业、农资供给和物流也开始发展;最后,人口集中也为新农合支持下医疗养老“补短板”创造条件。

由上,笔者认为,打造特色小镇的战略很好,不仅能夯实城镇化基础,且正面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显著。但是,全国有千千万万的小城镇,有特色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没有鲜明的产业或文化特色,却不妨碍它们也可以一样繁荣、分享城镇化红利。主政者也不必挖苦心思地找特色、找由头来建设小城镇。只要顺应城镇化规律,不一味地搞房地产,在尊重老百姓意愿的前提下,让人口集中和积聚起来,并加强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也是好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小城镇建设中的“用地乱象”

近期,河北燕郊房产“落宗难”揭开了小城镇地产乱象的冰山一角。75万人口的燕郊是中国房价最高(均价突破3万元)、房地产开发最热的镇。燕郊原本河北国家级开发区,承担着疏解北京产业转移的功能。近20多年来,尽管承接钢铁、冶金等大型企业搬迁,但产业转移效果远没有楼市火爆(特别是北京房价暴涨以来)。于是,本来规划为产业的用地更多用作商品房开发。

于是,我们看到,房价相对北京低廉的燕郊,成了北京又一个“睡城”。问题是,大片规划为产业用地的区域,其配套是按照产业需求来供给。若直接转为发展商品住宅,其结果必然是公共服务配套极其匮乏。以教育为例,2015年,三河市教育部门称,三河市整个中小学校教师缺口达500多人,燕郊就占400多人,2015年全市中小学净增学生6000人,其中燕郊一个镇就增加5000多人。

不仅工业用地私自转为商品房开发,房地产火爆让土地用途管制、国土部门批复的用地指标限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区域规划定位等均被突破。比如,2003年“招拍挂”之前园区或单位划拨用地开发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官员私自更改土地性质,在工业用地、绿化用地甚至是违章用地上建设住宅;通过以租代征、“透支”使用建设用地指标,违规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有媒体统计,2011-2016年,燕郊商品房供地指标为4751.7亩,实际出让面积为5942.1亩,实际出让要比供应指标多出1190.4亩。事实上,提前透支或滥用土地指标在全国各地都较为普遍,特别是商品房用地偏o的工业区域、大城市周边小城镇、房地产依赖度高的一些三四线城市、县镇等,很多地方建设用地指标已经透支到2030年,年度透支上万亩建设用地已属平常。

过去大中城市房地产快速发展时期,小城镇是“被遗忘”的角落。但是,任何一级政府都有发展经济的强烈诉求。尽管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少,但为了吸引产业、招商引资,鼓励房地产发展,小城镇“超低成本”供地、违规供地很普遍,如以租代征、透支建设用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典型如工改住)。同时,小城镇产权登记信息系统落后、等也为违规供地提供了便利。

以“落宗”为契机,整治小城镇楼市秩序

近期,燕郊房产大面积无法“落宗”的事件有了新进展,燕郊所属河北省三河市政府发通告指出:凡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业主,都可直接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这一困扰上万业主的难题,一夜之间得以解决。可以理解,老百姓对开发商和政府之间土地出让和使用行为显然不知情,而且从政府产权登记部门拿到的是正规的房产证,责任和损失当然不能让老百姓承担。

问题是,“走绿色通道”这一解决民生诉求的常规渠道,在高效率解决矛盾的同时,不能掩盖背后问题之严峻。若无不动产统一登记由上到下的强制性施行,涉及30多个小区、数万家庭、数十万套房产,商品房违规用地涉及工业、绿化、划拨、违章等多种用地功能,甚至同一住宅项目涉及不同属性用地,背后折射出的规划、土地使用、房地产开发、地方政府行为等乱象还无法暴露。

近年来,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三边”项目(边开发、边销售、边办证)很多。笔者到很多小城市(镇)调研发现,由于产权信息割裂、监管鞭长莫及,“先卖房、后办证”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五证”不全(主要是缺土地证)的情况下,开发商先卖房,并承诺若干年后办好房产证,甚至有大量名为商品房,实为无法办理房产证的小产权房。同时,产权残缺房屋价格低,切中村民收入低、买房意愿强(进城购房是农村青年结婚的硬性条件)的现状,造成用地和开发违规成为普遍现象。

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五证”之首的土地证,在过去监管不严、部门信息没有共享的情况下,往往能够通过“寅吃卯粮”腾挪出来,差别只是少等几年还是多等几年。但是,建设用地需求太多,楼市火爆,地方发展地产心切时,就开始侵占耕地、开发小产权房。甚至,部分项目无法获得土地证时,出现“皮之不存,毛可附焉”的怪象,即土地证缺失,房管部门单方面违规发放房产证。这不仅是用地和楼市乱象,更是对老百姓权益的损害,对新型城镇化秩序和路径的破坏。

在规划、土地、房产信息割裂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依旧大行其道。不动产统一登记施行后,一切都大白于天下。不动产统一登记以宗地号为唯一单元代码,关联土地和地上建筑物权属信息。关联过程中,用地和其上建筑物性质相同时(比如商品住房和住宅用地),房屋才能“落宗”。否则,不仅无法“落宗”,不动产法律权属得不到保障,而且房屋交易和抵押也无法进行。因此,建议以全面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契机,整治小城镇地产秩序,保护“三农”利益,夯实城镇化基础。

首先,加快推进基层不动产统一登记,摸清楚违规用地和地产销售乱象;其次,对于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补齐规划、产权手续,维护购房人利益,但要对批准违规项目开发和销售的有关负责人追责;再次,严格落实以宗地号为唯一单元代a,作为建筑物“落宗”的硬性原则,严厉打击利用非住宅用地违规开发低成本但隐患重重的房地产项目,杜绝小城镇建设“房地产化”、无序化,维护“三农”利益;最后,夯实小城镇建设本源,以推进农业规模化种养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小城镇建设和人口在城镇积聚的原动力,并以人口和产业集聚助推房地产发展,补足城镇公共服务短板,让老百姓共享城镇化红利、资产收益。

上一篇:浅析新产品开发增值策略 下一篇:商业插画项目式教学法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