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课堂上的“预设”,促学生思维发展

时间:2022-03-23 12:47:18

巧设数学课堂上的“预设”,促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绝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思维指令就能持续发展的。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数学思维不断向前发展呢?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逻辑,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需求,形成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预设”,通过认知预设来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

一、通过课堂中合理变换问题情境,适时为学生制造“预设”。

所谓“合理”,就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认知特点和水平,情境变换必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托;“变换”则是要力求新颖、简洁、思维含量高,并且要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为,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升。教师通过课堂中的情境变换,制造“预设”。让学生感受数学基础知识、理论、方法的丰富内涵与广泛应用,达到生成。

例如,(1)求函数f(x)=x+ 的值域及单调递增区间。

可变换为:(2)函数f(x)=x+ 的单调递增区间(-∞,1],求实数a。

学生对问题1求该函数的值域比较熟悉,是求函数值域的典型问题,采用换元法即可得f(x)∈(-∞,9]。而对于求该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部分学生缺乏经验,教师可从求函数值域的过程中,借助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来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则不难得出结论。

问题2则在问题1的基础上实施情境变换,原来的结论变为已知条件,在原来的条件函数中设置未知参数a需探求。这样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2的过程中,必然会联想到问题1的求解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完全简单的重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蕴含了学生的再创造,因为在问题2的新情境下,学生可以学会尝试如何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体验如何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求该类型函数值域、单调区间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化归思想。简解如下:

令t= ,f(x)=g(t)=-(t-2)2+a+4。

当t= ≥2时,x≤a-4=1得出a=5即为所求。

问题1作为铺垫,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平台,问题2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情境变换,通过变换制造“预设”,让学生感受新旧问题之间的异同,在逆向思维问题1的基本解法的同时,寻求新的认知支撑,从而实现数学思维发展的连续性。

二、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让学生探究“预设”。

英国著名课程论学者斯滕豪斯说:“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应重点关注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适应与提高的问题。教师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较准确的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根本变化是关键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内容简化、增大课堂容量,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一节,为讲解字母a、b、c与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位置关系时,教师可用几何画板软件,借助多媒体演示,当字母a、b、c分别取不同值时,图象的变化情况。这样,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明了的展现在一个初学者的眼前,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是否有利于该“预设”的探究是衡量所使用的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标准,而手段和教法的选择则应靠教师自身教学行动上不断反思、讨论、调整和改变,把新的教学理念较准确的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课堂中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新预设”。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广泛,并且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想象“探索性学习”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方法应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教师头脑中的条条框框,他们对合情合理的认可程度超过教师,学生在活动性的数学课上,可操作探索,归纳自如,清晰流畅,推出的结论运用准确果断,各方面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合情合理,教师就要跳出传统单一的演绎推理思维,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合情合理作用,处理好合情合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最有价值的发展。

教师通过教法的调整,帮助学生学习方式不断反思、调整和改变,会对他的思维发展大有帮助。教师可为他们提供时间,让他们去研讨他们的知识缺陷,去面对和弥补自己的不足,给学生全新的课堂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表现欲、创造欲,学生之间充分互动,既可使课堂研究气氛大增、学习热情高涨,也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帮助学生解决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预设”的同时,促进学生自己创造“新预设”。数学教学就是这种“无疑――有疑――再无疑――再有疑……”的过程。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制造、探究、创造“预设”,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试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最大限度、最有价值的发展。

上一篇:初中科学教学中引进古诗词的实践与探究 下一篇:多媒体――数学教学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