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材 因势利导

时间:2022-03-22 11:55:01

善用教材 因势利导

摘要: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往往偏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不重视言语交流,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逻辑性欠佳。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结合科学课程特点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情,立足课堂,因势利导,多管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75-02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但其中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着实令人担忧: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较为紧张,不愿也不敢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公共场合则更加缺乏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和自信;在课堂交流时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条理不清、重复累赘、前后矛盾等问题;在准确表达科学概念、叙述科学规律、描述实验现象时有较大困难;书面表达时语言缺乏科学性、条理性甚至产生歧义。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情感、体验和欣赏语言深层次的内涵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准确地运用语言,才能精准而贴切地呈现所要表达的内容,答题时才能获得更高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1 互助合作交流,开启学生语言智慧之门。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个体独立体验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相互探讨,揭示知识规律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多提供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让他们集思广益,集体交流、讨论,并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记录、交流,从而开启学生的语言智慧力。

例如: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学中,通过呈现一系列受重力影响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图片,让学生自行归纳重力的方向。结果学生的描述五花八门:“向下”“往下”“垂直”“垂直往下”等等。学生争论得很热闹。最后在教师补充讲解了重力产生的原因,辅以“水平”的定义以及垂直是相对于某个具体的平面而言的知识铺垫后,学生才真正理解竖直的内涵,竖直它只是针对水平而言的,从而准确地理解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真正含义。

在“惯性”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性质”和“作用”的理解混为一团,表达中“受惯性作用”“惯性力”“受惯性”等等经常脱口而出。在教师进一步强调了惯性的概念和惯性是作为物体的性质而非作用这一特点后,再让学生体会自己先前的表述,学生纷纷将其改为“物体有惯性”“物体由于惯性……”,可见,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和表达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2.2 巧设疑问,激发、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疑问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若能适时结合《科学》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或者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抛砖引玉,相互探讨、交流,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发言,从而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提问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悬念式提问:设置一定的悬念,唤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精神。

教学案例:在力的测量时,问“你能用测力计准确测出钩码所受的重力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教师接着说“你们都说会,但我可以肯定,大部分同学的测量方法都有缺陷,你们相信吗?”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描述他们的测量方案。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纠正学生发言中的不妥之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归纳出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

(2)幽默式提问:诙谐生动,调动学生情绪,提振学生注意力。

教学案例:在某次“反射”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突然提问一名正在开小差的学生“某某同学,请问什么是反射?”该同学立刻站了起来但终究不知所问,教师就说“看,这就是典型的反射现象!”。然后引导他回答完这个问题,真可谓一举两得。

(3)争议式提问: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这类问题较易引发热烈的讨论与思考。

教学案例:上脊椎动物时,教师提问“鲫鱼、鲈鱼、鲸鱼、章鱼、娃娃鱼、甲鱼等都是鱼类吗?如果不是,请将它们分别归类。”同学们都积极举手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逐个点评。

(4)假设式提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想象力,发展语言能力。

教学案例:学习了“鸟类”后,教师问"若人也有气囊能进行双重呼吸,那将会怎样?"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的认为有气囊就会飞;有的认为奔跑速度将大幅度提高;有的认为人的体能有限只能维持现状……。

(5)开放式提问: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让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参与讨论,提高语言能力。

教学案例:在学习植物知识前几天,让学生在教室养护几盆植物。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植物吸收的水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家里养的植物经常要白天拿进室内、晚上拿出?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而落叶是枯黄的?家里的花为什么不施肥长不好,多施肥也长不好?为什么很多植物冬天要落叶,而松树却四季常青?为什么有时浇过水,植物反而死了?……问题贴近生活,人人都有话说,个个都与机会,学生的参与面大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提问式教学中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选择合理的提问对象,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求异,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2.3 参悟体会语境,提升学生语言表现力

(1)巧用成语、诗词、歌词形象而生动地解释科学现象。例: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深化参照物及运动的相对性知识;有的学生用“肝胆相照”描述肝、胆的相对位置关系;用“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来分析反射、折射内容;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分析动能和势能;用“画蛇添足”来描述蛇是无足的爬行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2)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还可以促进学生多运用拟人手法来反馈已学知识。例如学习了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后,建议学生用拟人手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既能“洞察秋毫”,又能“高瞻远瞩”,用“近在咫尺”和“远在天涯”来提醒眼睛的观察范围。可近来我家小主人成天让我盯着电脑,不给我休息的时间,我的晶状体被折腾得变了形,不能像以前一样灵活自如了,面前总是“云山雾罩”“月朦胧、鸟朦胧”了,最后只好配了一副凹透镜,这样连鼻子大哥和耳朵小弟也跟着受罪了。这样的总结,形象而生动地总结了课堂教学内容,锤炼了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4 巧妙选用辩题,积累学生语言应变能力。辩论过程可集文化积累、道德素养、知识结构、逻辑思辨、语言艺术、思维品质、整体默契等诸多因素为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的将辩论运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大幅提升他们的语言技巧和语言应变能力。

例:辩题:电动机与发电机是否相同。

学生A:通过观察直流电动机与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可以看出,电动机与发电机都有磁铁和线圈组成,因此两者相同。

学生B:从以上两幅图可看出,构造有相同之处,还可看出,电动机上有换向器,而发电机的同一部位则是铜滑环。

学生C:不对,直流电动机需要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以维持线圈持续运动,若是交流电动机只能用铜滑环。

学生D:不错,交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都是铜滑环,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就都是换向器了,它们的构造是相同的。

学生E:我承认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构造确实非常相像,但我并不认同它们是一样的。电动机图上有电源,而发电机图上则是电流表。这意味着什么?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发电机则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就是本质区别。

大家纷纷赞同学生E的说法,老师正想归纳时,又一个声音响起:“那我们能否把电动机改装成发电机呢?”

学生F:只要把装电源替换成小电灯,用手摇线圈转动,就可将电动机改装成发电机了……

看!一群多么聪明活泼的学生,多么热烈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升华,学生在争先恐后发表见解时,语言应变能力和应辩能力都得到了积累和提升。

2.5 利用教材配图,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力。加德纳认为,语言能力包括听讲、说话、阅读和写作等四种技能。在科学课本中有大量生动、形象、直观的插图,通过指导学生识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图形通过看、想、说的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水循环”的教学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水循环的五个环节,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五个环节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或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提供的水循环文字说明,充分运用阅读技巧,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展现水循环的过程,并努力在头脑中绘就一幅生动而绚丽的水循环画面,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读图和思维想象能力。

2.6 加强语言文字的锤炼,丰富学生语言分析力。“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读、写、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有计划、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增加积累,从而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语言精准度和表现力。现在,图文并茂的课外书籍以及各种电子媒体很普及,且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我认为学生的阅读可以分三个阶段:

阶段要求作用

课前阅读看清标题,掌握核心,了解教材是如何来说明标题的。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授课同步协调。

课中阅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相应的阅读任务。能让学生抓住重点,将课本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课后阅读精读细研,重点落实,紧紧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自动梳理知识的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让学生的语言更加精炼,表达更加到位。

2.7 注重平时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力。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都会出现一些开放性试题和文字表述性试题,许多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在文字表达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如回答问题时在语言的准确性、系统性、科学性方面,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或表达冗长而不能一语中的等。为减少学生在这些试题上的丢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不同情况,要适时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改变过去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为主的状况,适当增加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小论文式的作业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要开阔,角度要新颖,但不必长篇大论,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即可。从收回的作业来看,学生回答的角度宽泛而新颖:有从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生产的条件方面进行了阐述的,有结合政治、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稳定物价等方面就中国农业的发展进行论述的。这样的作业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又能提升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收获与体会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学策略改变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较以前的学生都有明显的提高,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平均每堂课积极举手发言人数增加,课堂气氛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坚持课外阅读的人数均增加了,大多学生愿意参与到合作交流、课堂辩论等教学环节中来,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潜能,发展了思辩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的规范性、科学性大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升。

教学尝试中,笔者有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3.1 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系列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民主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讲、愿讲、多讲。②示范性原则:教师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力求幽默富有感染力。③全面性原则: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注意那些学习有困难且语言表达有一定欠缺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3.2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训练中,教师需坚持不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分层次推进,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运用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提升语言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来,以期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吴志宏主编,刘著,《多元智能与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 Linda 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体育课如何因材施教 下一篇: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