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衔接语,展现语文教师语言魅力

时间:2022-03-22 10:51:25

优化课堂衔接语,展现语文教师语言魅力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充实,准备也很充分,但是课堂效果却是干涩而乏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在反思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当,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那些反复出现的生硬的语文课堂衔接语。好的语文课,会给人一种丝丝入扣,流畅无痕的感觉,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而好的衔接语就是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学;衔接艺术;课堂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亦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用语,强化自身的修养,创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将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用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衔接的现状。

1.重任务完成,轻过渡自然。教师多看重课堂内要完成的任务,按照自己设定的内容教学,却轻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自然的过渡。大多数教师所谓的衔接语言就是“接下来我们学习……”“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之类。学生在这样的语言要求下就只能死板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如学习《春》,只是机械地叫学生朗读,却没有作引导,而且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各段所描写的内容,这些分析都没有一个过程,知识教师灌输式地告诉学生,学生并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没有了必要的过渡,教学各环节是割裂的。

2.语言臃肿,拖泥带水,缺乏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讲话不分主次,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二是语言罗嗦,怕学生听不明白,经常进行不必要的重复,针对同一个问题反复解释,须知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如此拖泥带水,颠来倒去,既费时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样的语言缺乏有效性。

3.为制造气氛,故意作秀,缺乏针对性。新课标确实提倡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但是有的教师曲解了这一理念,他们认为只要上课用亲切、自然、柔和的语调,不管学生的状况如何,一味地“甜言蜜语”。例如常常会问学生“想不想学”“好不好”等类似商量的话语,这种“×不×”询问式的语言,看似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其实这是老师的口头禅,是一些看似商量却没得商量的指令性语言。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所以,这种过分地创设氛围而忽视学生的做法是不得当的。

4.词不达意,含糊不清,缺乏准确性。我们知道备课与上课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就应该考虑怎样用简洁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我们的意思,所以备课是关键,尽量使我们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预设与生成总是很难衔接完美,课堂上总是有很多的突然和意外,如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课前又没有准备,这时有些老师就选择用模糊的语言搪塞过关,以含糊不清的“还有呢”“哦”“嗯”来回应,再不然就如点将一般,毫无目的地说“你来”“你说”,并且廉价地给予表扬“你真棒”“你真会想象”。 这样的表扬只能误导学生,把学生引向随意符和,不尊重科学的泥潭中,从而使学生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样的课堂语缺少准确性。

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师缺少教育机智或缺乏课堂语言使用的技巧。而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修养。“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提高自身修养,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以下几种课堂用语好好锤炼,如:引导语言要因势利导;课堂评价语言要中肯见效;课堂组织教学衔接语言要承上启下;最终的概括语要画龙点睛。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用语,向学生展现自己的个人语言魅力。

二、课堂的引导语言要因势利导,富有成效。

引导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语言来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以达到我们预设的目的。引导语言关键是要能够把握恰当时机,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特级老师余映潮在教授《白杨礼赞》一课的衔接语为例时:

师:请同学们带着美的情感,再读全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

师:贯穿“环境美、形象美、象征美”的,是作者的情感美;连接“三美”的纽带,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题句”。请同学们带着美感把这些句子读出来。

师: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写形象美是着力描写事物,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是这一类文章写作的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这三段衔接语,以“美”为核心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美、朗读美、感受美。而教师各环节中有效的衔接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感染,主动地获取具有丰富情感的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评价反馈语中肯见效。

语文老师的评价反馈语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充满真情的、富有诗意的评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语文课堂里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会给学生带来内心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学习的亲切感,坚持多表扬少批评。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中,如夸这个学生理解新颖,推理严密,思考问题全面,善于发现问题等等,好的方法一定要当场肯定展示,构成真诚,自由,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挚的激励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培养兴趣。

否定性评价也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委婉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过于直白的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幽默的否定性评价语言是一剂课堂气氛的剂,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能化解学生受挫后尴尬和难堪的心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的接受老师的评价并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四、课堂组织衔接语要做到承上启下。

课堂是否合理组织是一节课能否做到高效的重要标准。因为每一堂课基本上都是由许多板块构成,如何将它们有机的串联起来,我们的衔接语言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引入后如何转到正题,课文知识点讲完后怎样过度到应用等等。如“这个字,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个字,你还在哪里见过它?”这是开放教学理念的体现,向大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可以在各个领域获得……这样的衔接语言不可马虎,更不可省略,是各知识板快之间的剂,善于运用并且很好运用能使整节课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自己课堂各环节衔接语。

五、课堂概括总结语画龙点睛。

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在课堂结束时语文老师应该把概括性语言打造成一节课最精彩的亮点,使之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概括性的语言必须简短精练,让学生对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要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自己的课堂概括总结语让学生回味之余引发新的问题,进而通过思考到达新的高度。因此,结束语要要简明精到,具有深度,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并能体现适度的拓展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既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者,又是语言表达的示范者。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使用的优劣既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及对待语文课的兴趣表现。语文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语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功底,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参照,耳濡目染模仿的标尺。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策略 下一篇:物理教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