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2)

时间:2022-03-22 09:34:08

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2)

课堂评价信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本文强调“基于学习视角”,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从学习的视角来审视评价信息,或者只教不评,没有设计与实施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或者只评不研,虽然实施了评价但没有及时收集、研判、利用评价信息,使评价远离“促进学习”这一基本追求。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本文试从评价任务设计、评价信息获取、评价信息利用、评价结果分析等方面阐述利用课堂评价信息促进学习的基本操作思路。

一、设计评价任务,导引学习方向

没有合理的评价任务,在课堂上就难以呈现出高质量的学习信息。而没有高质量的学习信息,教师就会像蒙着眼睛走路的人,无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因此,评价任务的设计十分重要,具有导引学习方向的功能。在评价任务的设计中,我们要坚持三个“为了”。

第一,设计评价任务是为了准确地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设计。设计学习目标应“合理”与“合情”。所谓“合理”,一是合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学理,即符合目标表述的ABCD原则,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1]的正确性;二是合课程标准中阐述的课程理解,要把“课堂”置于“课程”的规定性中去考量。所谓“合情”,一是指合具体的学生学习的情境,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具体的学习起点与学习可能性;二是指合具体教学内容(教材)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材),挖掘与梳理“此”教学内容(教材)中的课程价值。

第二,设计评价任务是为了规范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结构。设计评价任务的实质是以学习结果规范教学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倒逼法”。设定学习目标,必定有相应的评价任务。这样,就基本规范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与结构:这个方向,是由评价任务来主导的;这个结构,由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对应性”来决定。

第三,设计评价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到后续的教学环节设计之中。根据“评价引领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学设计中往往包含了评价且是在评价任务的引领下展开的。评价任务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测试题,一类是表现性任务。我们说的测试题,既包括纸笔测试,也包括口头测试,还包括动作测试等。而表现性评价“要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情境中证明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复杂、有意义任务的能力”[2],比如完成一个作品、设计一个实验,而师生则通过对照评价标准、观察学生完成指定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这两类评价任务经常会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相整合,同时指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评价与教学三者因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获取评价信息,掌握学习进程

评价任务的设计使学习有了正确的方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生产”出大量的评价信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以掌握学习的进程。事实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按照教案的流程“赶课”,而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大量评价信息视而不见,教师在不清楚学生学习进程(即“学程”)的情况下推进“教程”,这是典型的无视学生学习的教学: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学两分离。而有效教学的核心却在于教师要获取评价信息以掌握“学程”。

第一,专业化发现评价信息。我们特别关注三种重要信息:一是面上的信息,即能够反映大部分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信息;二是“与众不同”的信息,即与大部分学生不同的学习信息,这些信息中常常包含着特殊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值得教师特别重视;三是错误的信息,无论是结果性的错误,还是过程性的错误,一般都包含着重要的教学契机。

第二,多渠道获取评价信息。一是学生话语,用评价任务引导学生说,从学生的“说”中获得大量的评价信息;二是学生作业,通过巡视、交流学生的作业,从学生的“写”中获得清晰的评价信息;三是学生表现,包括学生对测验与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包括学生学习中的动作、表情等各种表现;四是学生作品,其中保存着学生的学习轨迹与学习证据。

第三,适当选择信息样本。我们要建立“样本学生”的概念,教师应根据需要选择样本学生,我们要求“备课”要“备学生”,也包括了对此课中样本学生的选择。样本学生的分布应具有代表性,一般可选择10名左右,包括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掌握这些样本学生的信息,大体上也就掌握了班级整体上的学习进程。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因无限放大样本学生的代表性而误判学情的问题。

三、利用评价信息,调整教学策略

获取了评价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调整教学策略。当然,因为课堂生活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坐下来细加分析,然后再慢慢地研究对策,教师要在课堂中迅速判断不同类型的评价信息,并合理调整教学策略。

第一类,结果性信息。结果性信息是关于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信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目标达成了,教师一般就在肯定、总结之后转向下一目标的教学。第二种是目标没有达成,这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果是目标设置有问题,可以重设教学目标;如果目标设置没有问题,可以采取铺垫、降坡、提供“学习支架”、调整学习时间等策略促成目标的达成。

第二类,过程性信息。过程性信息是在围绕目标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评价信息,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生成了新的目标,教师通过收集、研究评价信息,会对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基础产生新的判断,因而可以设定更加合理的目标。第二种情况,生成了新的学习资源,或是学生产生了与教师、教材思路不同的“奇思妙想”,其中隐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对话、组织讨论来深化教学;或者是学生发生了学习“错误”,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讲解、补充学习资料等策略进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教师利用评价信息进行教学调整,而不完全跟着“教案”的思路走,这是极其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必大惊小怪。

四、分析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质量

以上的叙述其实是关于一节课的叙述,沿着“评价任务设计——评价信息获取——评价信息利用”的线路展开,在这节课中,课堂评价作为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而存在。但是,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评价与教学都是连续的,一次评价(教学)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后续教学的开始,分析本节课的评价结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质量,正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第一,分析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课堂评价结果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但是我们对学生作业的分析通常不够专业,甚至习惯于用简单的“太粗心”“不认真”等非专业话语来分析千差万别的、复杂的学习错误。学生作业中充满评价信息,这些信息也反映了课堂评价的效果,所以包含了“评价结果”。一要进行量的分析,教师应明白有多少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并以此反思学习目标的合理性;二要进行样本学生的分析,用前后测统计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目标达成中的教学贡献度(学生学会了,是因为教学吗?);三要进行个别化的分析,对于“与众不同”与“错题”,要分析思维过程与知识基础,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个别访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

第二,分析评价信息的利用效果。分析一节课,可以有多种角度,从这节课的评价信息是否被合理利用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分析路径。分析评价信息的利用效果,要思考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预设了哪些评价任务?实施了哪些评价任务?发现(获得)了哪些评价信息?利用(怎样利用了)评价信息?利用评价信息对促进学习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去分析效果怎样)?——这一系列问题分析清楚了,大体上也就把这节课思考清楚了,而且是从原理层面到具体层面都思考清楚了。

基于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在评价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获取重要的评价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课后,又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反思教学,为后续的教学积累智慧,经历如此循环往复的实践与研究,我们一定能够真正地走向有效教学。

【注释】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3-114.

[2]同上,116.

(作者单位: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在“小学儿童音乐剧”中成长 下一篇:乐学境界:让每个学生都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