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司法独立的必要性

时间:2022-03-22 07:19:12

浅议司法独立的必要性

【摘 要】司法独立的状况代表一国的法治水平。建立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离不开司法机关的独立执法。本文试通过对司法独立的必要性来分析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里,实现司法独立的重要性。

【关键词】司法独立;司法权;法治

[ 中图分类号 ]D 926.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74-02

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公正与否牵涉到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反映出一国的法治水平。司法要实现公正,独立是其必要的前提。我们很难想象出当一国的司法系统受制于某种权力时能够实现所谓的社会正义。自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确立了法院独立原则,并规定了法官终身制这一司法独立制度的萌芽以来,司法独立这一理念在近三个世纪里不断被实践。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强调司法独立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大师都曾做出精辟的分析,比如司法独立是权力制衡的需要,司法独立是保障人权的需要,司法独立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克服司法腐败的需要等等。下面,笔者想就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司法权的性质

司法权从性质上说是一种判断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主要表现为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是非真假的判断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一旦有来自外界的干扰,都有可能影响法官的判决结果。因而,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当然,司法独立并不意味着法官的判断过程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关键在于这种制约是来自内部还是司法外部,对司法的监督应该是来自程序内部的,比如受法律程序、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受当事人和律师的监督和制约、受法官群体的内部职业操守的监督和制约等。

二、司法权的功能

司法功能决定其相对小的权力含量,为了使其能够正常运转,应赋予司法独立的地位。判断是司法权的唯一功能,包括对案件的是非真假的判断,对事实和法律的判断。司法是法官运用法律于具体案件事实的过程。为了让司法机关能够专心行使其权力,司法权在制度设计是就被定位于消极中立的判断者,它在拥有判断权的同时,其他事务性权能及与之相伴的权力含量被减少到最低程度。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所言:“它不像行政权那样具有荣誉、地位的分配权、执掌社会的武力,也不像立法权那样掌握财政权,能够制定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准则。故可正确断言: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为实施其判断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 1所以,从客观上必须独立的地位来树立其权威,通过独立的体制来保证司法权的运行,才能保证司法权不受其他权力的不正常干扰和影响。

三、司法独立与法治

司法独立是权力分立的必然要求,是区分法治和人治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西方的三权分立理论,司法权的独立是权力制衡的需要,是为了维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的理性并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笔者认为,司法是否独立,还是区分法治和人治社会的标志之一,标志着一国的法治进程。

1.法治一词有多层含义,从最为普遍认同的一层含义来讲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方略。不过这种在古代和近代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近代以来,法学界多数认为,法治和人治的界限不在于承认不承认法律运行中人的因素,而在于:在主体上,法治是民主之治,人治是一人之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人个人的意志;法治与人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人依法”还是“法依人”。2

2.在人治社会,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至上,司法机关往往成为其附属,而无独立的意志和地位。这突出的表现在中国。中国历来缺乏司法的历史传统,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合一,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行政官员历来兼任司法官员,拥有其管辖区域的司法权,宋代名臣包拯包大人不仅是开封市市长,而且兼任开封市的市一级人民法院“院长”。皇帝不仅掌握最高行政权,而且拥有最高司法权,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中国古代,司法无独立地位,司法权成为行政权的附庸,就连从事法律的人他们则是没有政治前途,被人轻视,只可能从事书吏、刑名幕友、讼师三职。他们要么社会地位低,要么无正常薪俸,要么纯属不正当职位。

3.由于法官的判决过程需要遵循法律,而法治社会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不容妥协和侵犯的本性又使得司法必须独立。因为,尽管法律本身也是妥协的产物,但其一旦生成或颁布,就不容妥协或折扣,否则,会使法律的确定性当然无存。如拉德布鲁赫所言,“对法官而言法律规范是目的本身,而且,在法官那里降临尘世的法律还不能受到异物的侵入:为使法官绝对服从法律,法律将法官从所以国家权力影响中解放出来。只在仅仅服从法律的法院中,才能实现司法权的独立。” 3

四、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意义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司法独立尤为重要。

1.从历史角度来讲,我国历来缺乏司法独立的传统,近代的司法独立从一开始就是由于外部压力而接受的事物。中华民族没有司法独立的观念,在发生争执时,更多选择的是“私了”或“大动干戈”。而自近、现代以来,虽然存在有别于行政机关的司法机关,但由于政治制约机制的极不健全及缺乏民主、法治的民族心理习惯,缺乏司法独立观念的生长土壤,司法始终是弱小的,经常受到行政乃至军事的干涉甚至代行其事。而社会的动荡不安,社会秩序的混乱,革命政权高度集中的要求,以及解放后政治体制的发展状况,在较长的时间内也难以确立和发展一种独立的司法系统。

2.从现实角度要讲,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独立、公正的司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保障条件。市场经济是以平等经济主体为基础的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规则的确立,需要每一个人的遵守,政府也不能直接插手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这就需要有不偏不倚的司法系统对这些规则强制贯彻,并于监督。无论是谁,只要违反规则就应亮黄牌予以警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规则,而完备法律规则需要独立的司法系统处于中立、消极的位置上,公正客观的对比赛进行裁判,并对“管理性”的行政权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孙笑侠,夏立安主编.法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贺卫方.中国的法院改革与司法独立――一个参与者的观察和反思[M].法理与判例网,www.省略.

[3]龙宗智.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M].正义网,www.省略/zyw/n1/ca9904.htm.

[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法]孟得斯鸠著,张赝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2年.

【注释】

1 [美]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391~392页。

2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3 [德]拉得布鲁赫著,米健等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上一篇:现行刑事审判简易程序评析 下一篇:边缘人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