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时间:2022-03-22 05:18:40

【前言】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一般资料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均为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发生感染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9个月~15岁,平均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例。 急性白血病患儿感染的标准[1]:体温38.5℃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导...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临床分析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危险性,延长生存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对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感染的治疗观察,进行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组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有12例发热,无明显感染灶,占33.3%,有感染灶者24例,占66.6%,其中,肺部及口腔感染18例,消化道及肛周感染3例,皮肤感染2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结论:通过对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分析,有明显感染24例,占66.6%,无感染12例,占33.3%,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

[关键词] 白血病;儿童;急性;临床特点;感染

[中图分类号] R725.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84-02

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高强度化疗方案的广泛应用,骨髓移植期、骨髓移植前后,粒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一旦感染常来势凶猛,进展快,不易控制,如不及时治疗,轻则使疗程延长,重则发生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抗感染措施在内的支持治疗对保障化疗安全进行、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尤为重要,笔者回顾总结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对致病菌用药的敏感性及特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疗效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均为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发生感染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9个月~15岁,平均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例。

急性白血病患儿感染的标准[1]:体温38.5℃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导致发热的非感染性因素;体温

1.2 方法

1.2.1 微生物学检查:在发热前、后取咽腔分泌物或痰液进行微生物学培养及药敏试验,体温>39℃时抽血培养。单次血培养阳性则被认为败血症。

1.2.2 中性细胞减少严重程度的分级:轻度、中度、重度,中性细胞减少的划分标准分别为中性细胞绝对值(ANC)≥0.5×109/L且

1.2.3 抗生素应用原则及应对措施: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依据患儿感染的临床特征,结合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及搬进高级无菌层流床。抗生素采用青霉素类,二代头孢霉素、三代头孢霉素,对于家庭条件好、感染严重者加用碳烯胺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治疗3 d后判断其疗效,并根据随后的微生物学检查情况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2]: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痊愈、显效、进步,视为有效。停止抗生素治疗指征:ANC≥1.5×109/L,体温正常持续48 h以上,无感染症状特征;ANC

2 结果

2.1 急性白血病感染患儿的特征

36例患儿中位疗程3(1~12)个月,所有患儿均采用标准剂量化疗,采用VDLP、COAP、VMP、MA、MAE等化疗方案化疗,并加用昂丹司琼预防消化道反应,化疗过程中50%有轻度恶心、呕吐、黏膜炎。26例患儿在发热时伴有轻度寒战,12例在开始进入骨髓抑制期即搬进高级无菌层流床简易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患儿骨髓抑制期ANC轻、中、重度减少,中位持续时间为16、14、10 d,初治发热时体温为38.2(±0.6)℃,最高体温40.2(±0.5)℃,中位发热时间为9(1~26) d。

2.2 菌群分布特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

2.3 感染灶分布及特征

36例患儿中有12例发热,无明显感染灶,占33.3%,存在明显感染灶的24例,占66.6%,口腔溃疡及肺部感染最为常见,为18例,消化道及肛周感染为3例,皮肤感染为2例,导管相关感染为1例。

3 讨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ALL占70%以上,本院统计占89%,ALL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为主,本身中性细胞减少或缺如功能降低,体内以大量的无功能白血病细胞为主,加之化疗引起骨髓抑制,不少患儿呈现不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不易识别的感染部位和感染严重程度的判断,即使是轻微感染,也应予以高度重视,应以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原则,及时给予治疗,在患儿发病前及初热时,仔细寻找可能的感染灶并及时送检培养标本,之后立即施以经验性治疗,等病原菌明确后再换用敏感的抗生素。一般1周以上或症状消失后连续使用4~7 d。观察48~72 h,如病原菌不能肯定且病情难以控制,应及时换药,应注意双重感染及霉菌感染的可能性。根据其危险因素、微生物学检查情况和药敏特点,笔者以三代头孢霉素、阿奇霉素、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治疗,有效率达65%以上,对于霉菌感染或疑似霉菌感染者[3],加用氟康唑口服或静滴,对于侵袭性霉菌感染者,加用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片治疗。

除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外还应加强支持治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大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及入住无菌层流床或无菌层流病房。

[参考文献]

[1]秦铁军,秘营昌,冯四洲.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29(3):204-27.

[2]邱莹玉,高凌霞,刘翠英.伊曲康唑治疗28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121-122.

[3]王坚敏,汤静燕,薛忠良,等.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及抗生素应用探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1):61-63.

(收稿日期:2010-04-08)

上一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套管拔管时机的选择 下一篇:2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并过敏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