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定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22-03-22 10:58:11

浅析永定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倍受关注。针对永定县煤炭产业结构特点,对该县煤炭产业转型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我们提出转型的方向及政策建议,为该县未来产业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炭 产业转型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永定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煤炭资源已步入衰减期,但煤炭产业在县经济总量中还占有极大比重,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做好煤炭产业标准化建设,摆脱经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结构特点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县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小煤矿点多面广,遍布在崇山峻岭中。由于历史原因,煤炭开发秩序不够规范,矿井规模小、设施简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开发风险。作为资源型县份,如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重抓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扭转长期以来资源型经济占主导的格局。一方面积极推进煤矿标准化生产,在全县54个持证矿井中筛选、确定10个矿井作为首批标准化建设示范矿,累计投入8000万元进行标准化建设。至 2010年,全县标准化矿井已达48个。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煤化工产业,成立煤化工产业领导小组,与中国石油化工规划院、西北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完成醋酸甲醇煤化工项目可研报告、可行方案编制工作等,并在投洽会进行推介。同时,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升煤炭产业的发展层次,成立了福建首家能源电子交易平台——福建兴业能源交易中心和福建省首家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效提高了我县煤炭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确立了煤炭产业在福建的龙头地位。

二、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大力转型煤炭产业,提出了许多煤炭产业转型项目,但由于涉及到资金、政策等因素影响,我县的煤炭产业转型并没有起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链短

我县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福建省较大的煤炭储藏基地,产量相对较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缺乏。虽然煤化工项目在建,但涉及到资金、技术问题,迟迟未能开工。

2、煤炭市场冲击大,外销数量下滑

以前,永定煤炭主要销往广东的市场,近年来,受印尼、越南煤炭的价格冲击,永定煤炭销往广东的煤炭数量下滑,影响较大,另外,由于煤炭可开采数量减少,价值上升,永定县高坎抚片区部分居民对煤炭有囤积现象,许多矿主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的意识不强,也影响到煤炭项目转型。

3、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以前,由于只注重煤炭开采生产,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给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沉陷,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当地群众用水困难。

三、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开采由浅表开采转向深部开采;产品供应由外销为主转为内需为主;产品利用由原始产品销售转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由重开采轻环保转向开采与保护并重。煤炭产业转型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即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即由煤炭产业逐步转向非煤产业,提前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关联的替代产业,并使替代产业形成优势产业)促新兴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改善我县经济结构调整。

(二)转型目标

煤炭产业转型期为15年,实现如下目标:

1、实现资源持续安全有序开采,煤炭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充分拉长煤炭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煤炭产业形成“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及集群产业”、“开采——洗选——煤化工”三条产业链。

3、替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每家煤炭企业或几家联合规划建设一个非煤项目,15年内90%煤炭企业成功转向非煤产业,煤炭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三)转型重点

1、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煤炭复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现有煤矿的开采年限。同时,加快已探明煤炭资源开发进程和深部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地质储量。

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推进洁净煤产业化。主要发展以水煤浆、洗选煤、配煤为中心的优质洁净煤,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按照转型目标拉长三种产业链条,主要以发展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业为核心。三是积极发展煤化工业。重点工作是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配合造纸产业和耐材产业转型,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对低品位、难开采的煤炭资源建设地下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地下煤气层丰富井田,在资源开采前进行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低燃值煤矸石按照就近利用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用于回填塌陷区、铺路、制砖、生产化工产品等。对利用煤矸石、煤泥、煤渣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只要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项目,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增值税、所得税给予适当减免,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非煤产业。由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产业转移中应优先考虑转向有一定产业技术基础的耐材、造纸、建材、服装、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冶炼等产业,提高产业转移的成功率。坚持科学创新,用科技和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在培育接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使科研院所成为支撑转型的技术创新基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技术,在其它产业领域内创办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引导,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企业作为产业转型主体的作用,推动一批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

4、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以政府为主的综合治理。对地方煤矿形成的采煤沉陷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有条件的可以参考山西煤炭转型发展旅游模式,促进本地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的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01)

[2] 吴文洁,陶凤.大同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研究.城市开发2011,10(9),81-83]

[3] 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王树佩,男,永定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综合股股长,工程师。

上一篇:中学生写作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堤防绿化 邢兰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