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贸易全质量观

时间:2022-03-22 01:34:45

论国际贸易全质量观

一、国际贸易全质量观的相关综述

国内学者王忠敏(2012)认为标准的历史演化可分为朦胧、古典、传统、现代四个发展阶段,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服务标准相继出现,如社会责任、公共安全、社会管理标准。

关于生态标准是否要纳入质量标准,Baumol、Oates(1971)认为生态标准除了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可保护第三方免受那些在生产和消费商品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政府通过实施标准,来限定那些造成负外部性的最大生产量或排放量,或者通过设定特定要求的产品标准,以减少产品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Baumol、Oates(1988)指出环境规制将促进环保技术的提高,从而减少污染和使生产成本降低,因此质量标准中应融入生态标准。

关于社会标准是否要加入质量标准,Robert J Flanagan(2002)提出劳工标准可以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纳入贸易中进行研究。Robert M.Stern and Katherine Terrell(2003)也有相同的看法。吕忠梅(2008),赵国栋(2010)认为我国现行的生态标准没有以人体健康作为核心地位,存在灵魂的缺失,即重技术标准轻价值标准。陈佳贵(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李明涓(2006)从贸易壁垒角度,王晓莉(2008)从番茄的技术标准演化出发,舒辉(2002)从国际规则出发,一致认为标准的社会性应当加强。伍世安(2012)从技术制度角度出发,认为当代国际关于技术制度的质量要求,已从技术标准向环保和社会标准延展,从商品的基本功能向附加功能甚至废弃回收功能延伸。

目前尚未发现直接与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演化相关的文献,而以绿色、蓝色贸易壁垒为研究对象的资料则较多。通过对质量标准的相关概念及分类的综述,质量标准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也就是说国际贸易质量标准在传统的技术标准下加入生态、社会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相关经济理论与演化动因关系综述,得出比较优势较为适合解释国际质量标准演化之动因,这是由于比较优势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并体现了相对价格对贸易的影响,并在制度变迁理论中相对价格对制度变迁也起到较大作用,故笔者对其综合之,得出比较优势(相对价格)为质量标准演化之动因,并产生规模经济。通过对质量标准演化趋势的综述,目前学界还未有在质量标准中加入生态、社会标准这一提法,但根据标准的发展情况,国际贸易质量标准已具备这一趋势,并将在商品的质量标准中得以体现。通过综述,还有以下不足或并未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为什么质量标准中要加入生态、社会要素,以及怎样科学制订质量标准的问题,以上问题都有待探讨。

本文以标准作为国际贸易质量研究的切入点,深入探讨和论证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的演化机理,把其表现形式概括为“三个维度、两个主体、一个动力”。演化路径具体有两条,第一条是质量标准的形成最初表现为以市场为主体的质量技术标准演化,产品将从中获得比较成本优势,第二条是质量标准的形成辅之以政府为主体的质量生态、质量社会标准演化,产品将从中获得比较竞争优势,两条路径协同演化。课题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该章系统阐述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通过对质量标准概念的综述,关于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及分类。通过对演化动因及趋势的综述,同样未发现直接关于国际货物质量标准演化动因的分析,但发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制度变迁中均有提及相对价格是经济演化的动因,而相对价格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为比较优势。关于演化主体,文献都指向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从演化趋势上看,质量标准的演化具有从质量技术标准演化为质量生态、社会标准的趋势。第二章为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概述。通过对质量标准的涵义、分类、作用的辨析,提出本文质量标准的分类方法,即商品的质量标准不仅包括质量技术标准,还包括质量生产过程标准,即质量生态标准、质量社会标准。质量技术标准、质量生态标准、质量社会标准共同构成商品质量标准体系,其中质量技术标准解决商品技术层面的问题,质量生态标准解决商品负外部性如何治理的问题,质量社会标准解决社会福利内部化的问题。第三章为国际贸易货物质量标准演化的回顾。通过历史、逻辑、实例描述,分别回顾了质量技术、质量生态、质量社会标准的演化过程,认为质量技术标准的演化具有“阶梯”形态,质量生态标准的演化具有“壳层”形态,质量社会标准的形成具有“塔状”形态。

二、质量观的定义

质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广泛地运用于商贸领域。科学质量观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商品的质量,从而促进商贸的发展。ISO(世界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给出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这一定义是从 “特性”和 “要求”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描述质量的内容,即某种事物的“特性”满足某个群体“要求”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就可以说这种事物的品质越高或是越好,反之则认为该事物的品质低或差。

依据质量的定义,本文认为品质应包含供需两重含义。从供给面看,主要体现为商品品质标准;从需求面看,具体体现为品质要满足市场消费者对质量技术性、生态性、社会性的需求;通过供需双方共同决定商品的质量。

三、质量观的演进回顾

(一)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技术标准的演进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品质技术标准则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规范的刻画,成为商品交换的必备要件之一。可见,商品的技术标准,自商品交换就已有之,《茶经》、《相马经》对之已有阐述。品质及技术标准的制定,能辅助企业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格,并使消费者充分了解商品成分含量信息。

1.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技术标准演进的特点

遵循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演进路径,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到国际标准即完成一个周期。其中企业标准是技术标准的诞生期,行业标准是技术标准的成长期,国家标准是技术标准的成熟期,国际标准是技术标准的消退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品质技术标准都严格按照上述路径演进,这需要考虑技术标准演进的路径依赖程度。一旦某一技术标准被广泛模仿,被锁定。由于被消费者长期性的使用,即使出现了操作性更好的产品,也难以打破原有使用惯性。

2.技术标准检测项目日趋增多

以茶叶的技术标准为例。茶叶的品质标准最初是从对茶叶品质优次、真伪的鉴别到借鉴样品进行判别,随着人们对商品认识的提高,对卫生安全要求增强,使检测盒限制的项目增多,如放射性物质、金属元素和微生物等,目前已经列入进口货出口标准内。2000年7月,欧盟对产业的农残检验标准又有了更严格的规定,2006年9月欧洲茶叶委员会新颁布茶叶农残检验标准与之前的检验标准进行对照,涉及37个项目的修改,其中新增的农残检测项目有26个。以至于我国出口茶叶质量安全规范必须在原有茶叶生产标准的基础上,更多考虑国外茶叶相关农残和重金属检验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我国茶叶商家的成本。

(二)国际贸易货物 技术标准演进的规律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向国家标准的演进,隐藏其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市场,主要动力是比较成本优势。假设某国某企业作为率先制定品质技术标准定的企业,其有两条道路的选择,一种是标准得到市场的认可,被同行业效仿,从而进一步演进为行业技术标准。第二种,标准没有跟随者,得不到市场的承认,该标准废止。

在第一种情况下,该企业所在行业技术标准的指导下,形成规模化效应,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而形成国家标准。假设该行业为外贸型行业,由于国际标准时进行贸易的商品品质的重要参考,国家标准进一步形成国际标准。假设另一国某企业向某国家出口同类产品,则B国进入A国家的条件为达到或者超过始于某国的国际技术标准。

可见,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努力争取标准的话语权和制定权,在于这是其追求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反应,是其具有标准要素比较优势的体现。一个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成长为国际标准,一方面以为这该技术标准能更好地传播,其他企业随着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渐渐学习到了技术,但另一方面也以为这该企业的比较优势淡化,租值消散。

总之,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到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即完成了一个技术标准的生命周期,企业要想再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的竞赛如跷跷板一样,此消彼长,从而推动技术标准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质量标准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尤为明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进行了蒸汽机革命,生产技术标准得到了提高,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形成了较大的比较优势,雄踞世界霸主,德国美国在英国的高技术标准下,主动采取了超越战略,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店里技术革命,使后来者居上,形成了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了贸易格局。

( 三)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生态标准的演进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把生态要素纳入生产和消费的决策过程,这一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谈论。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生态标准的演进,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演进路径,与技术标准的形成路径不同,生态标准的形成具体表现为以政府或组织为主体的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演化过程,产品将从品质生态标准中获得比较优势。

由于生态要素具有公共物品和较强外部性的特征,故政府组织在生态标准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规制者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繁荣,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生态要素的稀缺性,国际组织作为规制者相继出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生物安全多边框架规则等国际标准给予应对。国际生态标准形成后,具有较高生态环保技术的区域合作组织处于提升产品比较竞争优势的目的,积极响应国际生态标准,制定区域生态标准,如欧洲共同体颁布的1-5个环境行动计划等。区域内部生态技术更为成熟的成员国依据自身的技术情况,推出国家生态标准以适应区域生态标准要求,如德国和法国的生态标准,如德国禁止进口海豹产品的法案,法国服装产品生产废物再循环法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品质生态标准都能沿着上述路径演进。品质生态标准的形成机制表面上是贯彻国际生态环保,其实质为各组织和国家通过优势生态技术,谋求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但在生态换准上具有比较竞争劣势的国家或组织,则会选择拒不履行生态标准,并采用敷衍的态度。加之国际生态标准通常为推荐使用,即使违反相关标准也得不到相关制裁。并使比较利益双方在生态技术标准上形成马太效应。

(四)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生态标准的演进

社会标准的概念源于国际公约中关于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社会保障等规定。1993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德国人金克尔提出应把环境保护、劳动条件、人权融入国际贸易准则规定,对不执行者要进行相关的贸易制裁,从而达到改善劳动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权利的目的。这种观点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制定社会福利相关标准的热潮。

国际贸易货物品质社会标准的演进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演进路径,品质社会标准即要在产品当中,纳入社会标准的相关内容。目前不仅出[:请记住我站域名/]现了国际性的OHSA8001标准,还出现了SA8000美国劳动标准甚至出现了玩具、化工、纺织等产品的社会标准认证。我国温州的一些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如报喜鸟、庄吉等纺织品生产厂在国际贸易中都接受了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具体包括员工福利待遇工资、寝室条件、劳动时间以及食堂等细节。虽然这些认证从表面上看,是契合国际推行社会标注的需要,但还是行者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其所要达目的并非制定标准的初衷。

总之,国际贸易的质量观不仅仅是单纯的谈技术质量,还谈及生态质量和社会质量共三方面的内容,不管是从生态环保,社会人文关怀来看,还是从破除贸易壁垒来看,实行国际贸易新质量观,即全质量观已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20世纪前半期西方美学思潮述评 下一篇:解析国际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