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课堂文化的思考

时间:2022-03-21 11:39:17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课堂文化的思考

摘要: 随着文化范畴融入教育的领域,出现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等研究。强大的、积极的、合作的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许多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是影响教与学的核心因素,还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关键。本文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的理论角度,对所观察的课堂进行深入反思,指出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从理论角度来讲,有助于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课堂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实践角度来讲,对于分析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课堂文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课堂文化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课堂文化进行研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构建更完美的课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体现以人为本、互动、情境、意义建构、自主探究和开放,它是当今新教育教学理论中一直提倡的,将其运用到小学的课堂文化中也是教育教学的一大收获。

1.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说,课堂文化是指在发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课堂文化具有“活”的特性,时刻充满变化和创造;课堂文化强调有效性;课堂文化具有情境性的特性。本文中课堂文化的定义是采用郑家裕对课堂文化内涵的界定,即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是通过教学活动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和共享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体,包括环境与规范、资源与技术、交往与互动、期望与机会、情感与效果五个维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堂文化提出新的理念和要求。课堂文化的内涵又得到了丰富,有研究提出了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强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共存、体验、对话交流和开放式的课堂文化。有研究形成了“新课堂文化”,即对话型、互动型、生成型、自主型、合作型、探究型、问题型,参与式、体验式、开放式的课堂文化。

2.课堂文化的研究

2.1环境与规范。

现在的部分小学课堂略显拥挤,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的排列方式几乎都呈“秧田型”空间状态,这样的空间形态虽然便于教师进行系统讲授及观察,对课堂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不利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也就不能很好地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规范方面,给学生一种严格的禁令和要求,这对于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制定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公约或规则,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世界的观念,公园里“严禁践踏花草”的效果远不如“在美丽的阳光下,我们是朋友,你能爱护我吗?”来得直接。

2.2资源与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提供包含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这就要求课程内容除了体现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外,还应该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类型与方式。现在大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室中也不具有多媒体设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议结合现代信息科学,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的电子设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如借助于录像、计算机等设备)问题情景中进行,比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动画表现任务的表情和心理,利用计算机给学生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物理环境或模拟情境,促进学生通过人机互动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等。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没有电子设备的课堂教学。

2.3交往与互动。

课堂中我们不乏看到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适当地采用互动合作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造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猜测、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与解决方法,建立社会化的交往方式,而不只是关注答案是否正确。但我们发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也徒具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如“接下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可是讨论才3-4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结果学生只能做简单的粗浅的作答或是重复别的同学的回答。教师在课堂中,为了体现“尊重学生”的理念,经常会设计一些“尊重学生”的交往环节。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发现教师很少继续深究这些问题或是遏制了部分学生的回答热情,学生的主动权形同虚设。

2.4期望与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掌握充分的主动权,教师控制大部分课堂时间。教师常表现出对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对部分学生的“忽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强调给予所有的学生以较高的教育期望和同等的课堂待遇,发挥学生的意义建构作用,实施基于学生需求和认知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做主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否则学生只能盲目地跟着教师的指挥走,在课堂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如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氛围相对比较活跃。

2.5情感与效果。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应用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激励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学生主动探索,乐在其中。有些课堂气氛表面看较轻松,但还是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学生显得比较不主动、不活跃。这说明师生的情感交流还不够融洽。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评价方式还略显单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

3.重建课堂文化的基本策略

3.1设计具有教育意义和充满人文气息的物质环境。

教师要分析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美学观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精心布置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卫生的教学氛围。建议国家和政府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赋予学校更好的教学资源。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积极课堂文化的形成。有了必要的设备,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也就成了可能,如制作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2提供包含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升华、延伸、拓展和重组,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要组织、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建构恰当的话语表述系统和学科知识结构。教学活动应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多向交流,共同发展,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使其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挥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3.3创造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计划和预设,知识“喂哺”消解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权利和自由。知识不过是教师知道的、甚至是在教师用书中的“历史”存在,知识对激发学生不同思维水平的理解的功能和作用被抹杀了。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原创性实践,即师生摆脱外在资料的干扰而自主探究学习对象的个性化实践,是一起追求知识意义的合作性实践,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性实践。创造实践环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课堂交谈、支架式教学等方式,促使学生将知识打开、内化与外化,从而对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

3.4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

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心境的不同,习得环境、评价情景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评价必须趋向多元。由于人所固有的好奇心驱使,教学评价多样化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和变化感,因此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到,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即让学生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中学习知识,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的评价,即关注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的评价。

3.5开展教师培训,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是让教师理解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师是落实新课程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实施新课程,才能将“理想的新课程”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培育积极的课堂文化,让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再是空话,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上一篇:加强《基础会计》中的实践教学 下一篇:对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