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070米的半氧生活

时间:2022-03-21 04:02:01

海拔5070米的半氧生活

推瓦村坐落在山南地区的蒙达岗日雪山脚下、普莫雍错湖畔,这里距离不丹王国只有20多公里。据新华社报道,推瓦村海拔5070米,有世界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称。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中国内地的一半。他们生活的全部来源于牦牛和绵羊。

当普莫雍错湖面的冰冻得最结实的时候,全村人一起把羊赶到湖中央的小岛,因为岛上有肥嫩的草。过十几天后,在藏历新年那一天,村民们再把羊群赶回岸上,让羊儿也回家过年。这也是推瓦村几十年的过年习俗。我像一个误入桃花源的打渔人,走进了推瓦村,好奇地看着这里的一切,跟着村民一起度过了藏历新年。

翻越岗巴拉山口去推瓦村

冬天,凌晨5点,青藏高原的拉萨市一片漆黑。司机把越野车的主油箱和备用油箱都加满了油,我们驱车赶往200公里以外的推瓦村。

中途翻越海拔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后到达羊卓雍措。站在羊湖上的山口向下看,碧蓝的湖水与天空相应,湖岸边的柏油路在云雾中像一条丝带一样宛然下山。

天蒙蒙亮,我们赶到了浪卡子县,找了一家开门最早的藏餐馆准备吃早餐,撩起厚厚的门帘,进入餐馆,只见几位藏族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酥油茶,说着我听不懂的藏语不知聊着什么。我们进入藏餐馆,一人点一份藏面,要了一壶甜茶。

藏餐馆外,几只流浪狗和三头牛,在空旷的街道上来回晃荡,从垃圾桶里寻找着食物。一阵寒风掠过街道,沙子在半空中旋舞。

在浪卡子休息调整后,我们继续向近百公里外的推瓦村出发,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翻过一座山口就看到了普莫雍措,湖面冻着厚厚的冰,像镶嵌在青藏高原的一块蓝宝石。普莫雍措位于喜马拉雅山主山嵴北坡,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淡水湖,海拔5000多米,水源来自南面山区库拉岗日雪山的融雪。

再前行几公里,接近中午,我来到这个偏远的最高村落――推瓦村。其实,推瓦村并不难找。因为村子在推山西南麓,去洛扎县的碎石路从推山东北经过,有推山的阻隔,才使得路过的人很难发现它。

据新华社报道,推瓦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落,海拔5070米,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村民的全部生活来源是牦牛和绵羊。

推瓦村并不大,房屋不多,因为氧气稀薄,我的高原反应很严重,头痛欲裂。我慢慢走进村子,来到村子中央的小商店门口,靠墙坐着一排藏族妇女,他们穿着厚重的藏袍,晒着太阳,手里拿着绵羊毛线团,手工捻着羊毛线。一群小孩子好奇地看着我,手里拿着从商店里买来的各种零食,一个6岁的男孩手里拿着一瓶冻着冰的可口可乐,仰起头嘬着冰块。他们惬意地享受着高原午后的阳光。

推瓦村在有的地图上标注为“堆”、也有标注为“推村”。推瓦村的“推”是“连接、连通”的意思,但事实上这里并不够“连通”,而是鲜有人到达。推瓦村就在普莫雍错湖附近,这里也有个传说:传说有一个活佛在湖中心岛上的山洞里修行,深受人们爱戴,但是由于修行环境过于艰苦,徒弟们无法忍受,纷纷动了离开的念头。活佛知道后,也不说话,脱下自己的袈裟往湖面方向一铺,顿时袈裟盖住了整个湖面,活佛对徒弟们说:“你们想走就走吧,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能回头。”徒弟们走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看了师父一眼,袈裟瞬间不断缩小,徒弟们马上就要掉到湖里,师父为了搭救徒弟,使出浑身解术将他们推上岸,自己留在了岛上直至死去。人们为了纪念活佛,就修建了一座名为推寺的寺庙。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生活在推瓦村,但传说中的那个寺庙已经没有了踪影。

在这里经常吃的就是糌粑,当地人很少炒菜。还有一种奶渣,特别硬,也很酸,但是据说热量高,当地人去放牛一两个月,全靠它,穿一串奶渣挂脖子上就出门了。还有风干牛肉,当地人不舍得吃却会留给客人。

在藏区,牛粪在藏语里叫“久瓦”,意为燃料,没有粪、尿的含义。人们一直把牛粪当做宝贵的燃料,不会觉得它不干净,反而觉得它很亲切。

推瓦村曾经一度保留着古老的习惯,比如人们不分职位高低,长幼辈分,一律都要轮流放牛,捡牛粪,捡回的牛粪都堆在房屋后面,用来一起分配。而如今,各家各户都有自己家的牛,牛粪是值得重视的物资储备,是村里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

毛毯、羊肉是最珍贵的年货

再过12天就是藏历新年,村民们为迎接新年忙碌地准备着食物。我像误入桃花源的打渔人一样,好奇地看着村子里的一切。

这里男人们通常纺牛毛线,女人们则纺羊毛线。纺出的牛毛线用来织毯子,羊毛线用来编织衣服、鞋子。毯子每年只能织两条,每条可以卖四五百元钱。衣服、鞋子织出来通常是自己穿的。每户年收入除了卖毯子的钱以外,还有卖牛羊的一千多元钱,再加上每年5月份去雪山脚下采贝母的千元左右。

我在村子里遇到三位藏族女人,她们身上背着刚刚在山脚下烤去羊毛的整羊,缓慢地向各自家的方向走去。要知道,羊肉是新年中最受欢迎的美食。其中一位藏族女人,走了一会就在马路旁站着。她告诉我,她正等待搭一辆顺路车回娘家。这只羊是为母亲精心准备的年货,她要在过年之前送给母亲。

藏历新年除了准备食物以外,村民们也会在新年之前编织一些新毛毯。在一户藏族人家中,一位藏族妇女在屋里自家古老的纺织机前忙碌着,她用绵羊毛钱和牦牛毛线编织着一个黑白交织的毛毯,因为从羊毛、牛毛捻线,到编织都是手工完成,制作一个完整的毛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当地人把这亲手编织的毛毯视为新年最珍贵的物品。

随着藏历新年的临近,全村子的妇女们都到村子脚下的普莫雍措湖边洗衣服。山脚下湖边的一小片水域,是村民们专门洗衣服的区域。

下午,几位藏族妇女背着装满箩筐的衣服向山脚下走去,几位小孩跟随在后面来帮助母亲干活。湖面结着冰,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孩举起一块石头反复砸向冰面,砸出一处锅口大的窟窿,她的母亲在一旁洗衣服,每洗完一件就扔给她,她在这个冰窟窿里淘洗干净衣服。她们把洗干净的湿漉漉的衣服,装回箩筐,背着箩筐向半山腰的村子走去。

傍晚,村子里有很多男人开始喂牛,他们挎着用牦牛的毛编织成的挎包,走向圈养牦牛的牛圈。他们从包里掏出一把盐塞到牦牛的嘴里,牦牛像受过训练一样,有序地排着队、顺从地吃着盐,吃完盐的牦牛就晃晃悠悠地走开了。

村子里的人表情很安宁,做什么都不急不忙。我默默地跟着村子里的人进进出出,他们也并不反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着,偶尔也回头看看我。我还遇到了一位20岁出头的女孩,她穿着厚厚的传统藏袍,背着水桶向村子东北方向的山坡走去。我跟着她走过去,原来山坡上有一个供全村子的人饮用的水窖。她默默地一桶一桶地往家背水,没说一句话,下了坡到村口时,她回头望了望普莫雍措对岸的喜马拉雅山脉,山顶上依然白雪皑皑。

跟着拉琼岛上唯一的羊倌赶羊

在村子里,米玛掌管着推瓦村最贵重的财产――羊。

34岁的米玛有两个女儿,不生活在村子里,而是昼夜生活在普莫雍错湖中央的一个叫拉琼的岛上,和他一起生活的还有2000只羊,米玛是拉琼岛上唯一的羊倌。这群羊是推瓦村最贵重的财产,是全村羊的三分之一。

当普莫雍错湖面的冰冻得最结实的时候,全村人一起把羊赶到湖中央的小岛,因为岛上有肥嫩的草。过十几天后,藏历新年那天,村民们再把羊群赶回岸上,让羊儿也回家过年。这也是推瓦村几十年的过年习俗。

2014年3月1日是藏历新年,凌晨6点,冬日的青藏高原还未苏醒,普莫雍错湖畔的灯光一晃一晃地连成一条线,与库拉岗日雪山上的星星交织在一起。

村民们5点多就起床,成群结伴地打着手电徒步往湖畔走,每个人除了手电外,背上还背着半麻袋牛粪灰。村民们走到冰面上,放下麻袋,从里面掏出大把大把的牛粪灰,一边小心地前行,一边把灰撒到冰面上。从湖岸到拉琼岛上散出一条不足一米宽的灰路,这条路是专为羊群准备的,防止羊儿在冰面上滑倒。因为藏历新年到了,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这2000只羊安全地赶回岸上。

米玛前一天回家打扫了房屋,做好风马旗,为过藏历年做好准备。今日,东方刚蒙蒙亮,米玛就来到了拉琼岛上,进入自己居住的牦牛毛帐篷,点燃牛粪炉取暖,同时熬上一锅清茶,这样后面来的村民可以热热乎乎地喝上一口热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空渐渐亮了,太阳倏地从山后跳出来,顿时光芒万丈,湖中远处的冰块已经开始融化。负责赶羊的村民顾不上喝一口热茶,就往山上走去,寻找羊群,他们只想尽快把羊赶出拉琼岛。

羊群排好了队准备穿过冰湖,羊倌在前面引路吆喝着,头羊用前蹄探了探冰面,然后小心地上了冰,后面的羊群排成一字非常有秩序地跟着。半路上一只羊滑倒伤了腿,不能走路,一位村民干脆把它扛在肩上,背着继续前行。

后面的村民身上背着岛上用的牦牛毛帐篷、牛粪火炉等物品,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小羊羔。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所有的羊和人都上了岸,普莫雍错又恢复了冬日的寂静。

下午,全村人都回到了村子,女人和孩子们都来到村子中央的小广场,集体打扫这片公共区域,一位男子开着拖拉机把成堆的垃圾运往几百米外的垃圾点。在打扫干净的广场上,几位小男孩打起了篮球,妇女们在墙边随意地聊着天。

傍晚,全村子的大人小孩也一起出了门,他们端着特意熬的粥结伴向村子最西头的庙里走去,他们走向每一处庙门,把粥涂抹到门上,作为藏历新年的祭拜。

太阳落山时,我强忍着高原反应的头痛离开了推瓦村,离开了普莫雍错。在离去的时候,我像偶然遇到的那个背水的女孩一样,忍不住地一次次地回望。3月初,湖面上的冰已经有些开裂,这预示着普莫雍错的冬天已经进入尾声,但推瓦村的新年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耶路撒冷时刻:有时是和平有时则不 下一篇:百说不厌汽车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