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在活动区游戏观察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3-21 12:17:39

幼儿园教师在活动区游戏观察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摘 要】该文从当前教师在观察活动区游戏中存在的目的不明确、记录不具体、缺乏计划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围绕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活动区游戏;游戏观察;对策;幼儿园

活动区游戏作为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段教育的重要体现,活动区游戏的观察是幼儿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积极正向参与活动区游戏的基础,因此对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也就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然而,笔者在与学前教育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在区域游戏观察中存在着一些常常容易出现的如下问题。

一、观察目的不明确

(一)幼儿新手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活动区游戏时目的不明确,甚至缺乏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不明确是幼儿园新手教师出现的较为明显的问题。观察目的不明确将会导致教师在观察过程浪费时间过多、观察内容不足,出现走马观花,只能看到幼儿活动区游戏的表面现象,而不能抓住幼儿表现的本质内容,进而影响到教师在活动区游戏指导过程的有效性。而明确的观察目的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锚”,这个“锚”能够帮助老师圈定观察的范围,有利于教师在心中对于观察内容有一个预期,形成粗略的观察框架。如,幼儿教师希望对幼儿在积木区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若她在观察之前缺乏明确的观察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幼儿园教学的观察任务而观察,那么这名教师的观察过程就可能出现脱离幼儿游戏的真实,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自身不能够认识到观察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价值,最终将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中的障碍。

(二)明确的活动区游戏观察目的制定

那么一个明确的活动区游戏观察目的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明确的活动区游戏观察目的呢?无非就是一点:教师要清楚自己希望从观察中看到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当确认观察的哪一个区域,并且要熟知在这个区域中幼儿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年段的幼儿在这些知识、技能方面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深入且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师在进行观察目的设计时,就可以将活动区游戏中符合某幼儿年龄特点的知识或技能作为观察目的,也可以将幼儿的发展水平作为观察目的。如:教师确定了植物角作为观察的重点,并且了解到对于小班年段的幼儿来说能够知道植物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而在中班的幼儿则要求能够知道植物不同部分的作用,到了大班则要求能够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自己的带小班的实际情况,就将观察目的确定为:班级内幼儿能否分清植物的不同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当然,对于幼儿的了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新手教师只有带着明确观察目的进行活动区游戏观察,才能增加自己对幼儿的了解,且能够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观察记录不具体

(一)部分幼儿教师撰写的活动区游戏观察记录大而空,缺乏具体性

笔者在与幼儿园教师交流过程中,很多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在观察幼儿时往往能够看出来一些内容,但是将这些观察中的内容进行记录的时候,却非常难以下笔,或者出现记录的内容非常的空洞,以致建立在观察记录基础上的评价过程也往往没有针对性。如,教师在记录幼儿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用到表示程度的词语――非常好、及其暴躁、十分坏……但如果深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对于这些词语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有些人会认为一个人能够不损坏别人的利益就是非常好了,而另外的人可能会认为一个人不仅能够尊重他人的利益,同时还能够满足他人需求就是非常好。因此,使用过多的表示程度、感受和态度词语的观察记录往往会让其他阅读者感到困惑。

(二)具体的观察记录如何做

首先,具w的观察记录在描述一个事件或行为时,使用的词语是量化的。比如教师希望表达某名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录的内容是“我发现某幼儿在参与活动区游戏时总是走神”,那么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记录缺乏具体性。但将观察的内容记录为“某幼儿在参与时长为10分钟活动区游戏时,与正在进行活动区游戏的幼儿讲话10次,并引起其他幼儿活动无法进行,每次进行游戏的时间大约30秒。”在记录我们能够从内容“讲话10次”,以及“每次维持30秒钟”等词语可以评价该幼儿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注意不能够集中。其次,具体的观察应当重点记录有意义的行为表现[1]。有意义的行为表现有以下特点:①第一次出现或多次重复出现的行为。如幼儿在活动中与材料新的互动形式,即新的探究行为,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多次重复地兴趣来,那么这个行为就可以被认定为是有意义的行为。②有意义的行为能够表达幼儿的真实想法。即幼儿在进行有意义的行为时往往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能够积极的表达出自己围绕活动的需求。

三、观察缺乏计划性

(一)观察无计划,导致幼儿学习成长档案难以体现幼儿个体化的发展和需求

教师应当制定活动区游戏的观察计划,使每一个幼儿的有意义行为都能够在成长档案中体现。在现实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制定班级活动区游戏的观察计划,教师也往往选取发展慢的幼儿或者能力较强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这样就容易忽略对一般化的幼儿的观察,不能及时抓住幼儿的发展的有意义行为,以及体现幼儿个体化的发展和需求,只能凭着想象补充成长档案,造成对幼儿行为的评价是无效的。而具有了计划性的观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更有计划地制定活动区游戏指导计划。

(二)如何为观察制定计划

教师可以首先根据现阶段幼儿的发展情况,确定在现阶段活动区中幼儿能够掌握的核心经验,将全体幼儿观察一遍,观察哪些幼儿已经能够掌握核心经验,哪些幼儿能够熟练掌握核心经验,还有哪些幼儿无法掌握核心经验。然后,可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程度,确定先观察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幼儿。并注意识别幼儿的表现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如对于个子较矮小的幼儿材料提供过大、过重,还是幼儿缺乏相应的活动经验。最后,教师需要注意对全班的幼儿观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切入口,轮流对班内幼儿进行观察。此外,制定观察计划后,这一计划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观察计划。正如邱学青教授所言:观察计划应来自于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非教师凭空想象[2]。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02

[2]邱学青主编: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指导.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25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让幼儿园教学“活”起来 下一篇:简析幼儿语言教学研究